郭汉中: 一双巧手唤醒文物神韵

德阳日报 2021-11-29 09:31 大字

近期,随着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对外公布,神秘的三星堆屡屡登上热搜。然而,那些在展厅展出的精美青铜器、石器、玉器,在刚出土时,大多是残破的,有些甚至已成万千碎片。如若没有幕后默默奉献的文物修复师,便没有我们今天看到的精美文物。

在广汉市,就有这样一位文物修复师凭借巧手修复时光碎片,以匠心唤醒着文物,延长着文物生命。他从事文物修复36年,一件件破损青铜器、石器、玉器在他的手中恢复往日神韵。他就是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修复师郭汉中。

目光盯着1米多高的青铜神树,手指轻轻拂过每一处缺陷,郭汉中仔细端详眼前的修复半成品,琢磨着如何将缺陷进一步修复。“文物提取和修复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小心翼翼,来不得半点儿含糊。”郭汉中称,文物修复十分考验耐心和意志力,不同器物所需的修复程序又各有差异,考验着修复师们的应对能力。

对残片进行分类、拼接和焊接、修补、着色等,既需要历史学、金石学、化学、博物馆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也需要高度的细心与耐心,更需要高超的专业技术。文物提取和修复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对技艺和耐性的双重考验,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在不损伤文物历史价值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恢复它们曾经的光彩。郭汉中干一行爱一行,在干中增长技艺与才能,靠着精湛的工艺和细致的操作,顺利使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等国家珍贵一级文物焕发往日光彩。

郭汉中将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黄泥石膏翻模、塑形补配等修复工艺。黄泥石膏翻模解决了传统硅橡胶直接开模在文物上留下硅油痕迹的难题,不会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而塑形补配针对文物上细腻精致的纹饰,可以实现在石膏模具上进行修饰刻画,更好地还原文物上的纹饰图案。

如今,郭汉中的徒弟里,不少人已成为博物馆的骨干力量,同时他也为四川省内多家博物馆、文管所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而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正是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四川省内的仪陇文管所、绵竹文管所等多家文管所及博物馆的文物得以修复,让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陈晓霞

新闻推荐

德阳市首批 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建议名单公示

根据中共德阳市委宣传部等部门《关于印发〈德阳市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德宣发〔2021〕17号)精神...

广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