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散步 | 三星堆发现丝织残痕 走进古老植物王国
近日,三星堆成为新闻和社媒上最热的话题。金面具残片、金箔、玉璧、龟背形铜挂饰、鸟型金饰片……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不断“上新”,引发众多关注。
相比新晋的网红金面具,在考古学者眼中,最新出土的一件貌似不起眼的“黑炭”碎块,更是意义非凡——它们是丝绸的痕迹。考古专家郭建波表示,“这是四川首次发现3000多年前的丝织残痕,至少可以说明3000多年前古蜀人已经开始使用丝绸”。
考古队员在三星堆遗址三号坑和四号坑内都发现了3000多年前的丝织残痕。 CCTV视频截图
南方丝绸之路的物证:桑自1989年起,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段渝教授就提出了“南方丝绸之路”的猜想。段教授认为,商代长江上游的三星堆青铜文明,同古代西亚、埃及、爱琴海文明、印度古文明构成了同一文化传统,这种文化间传播交流的路径,就是沿着南方丝绸之路来往的。
但在此之前,巴蜀地区一直没有发现汉代以前的丝绸,学界普遍对这一说法将信将疑。如今三星堆三、四号坑新出的丝织残痕,很好地为先秦时期南方丝绸之路研究提供直接的物证。
战国时期出土的采桑人物图青铜壶上的采桑纹饰。 中国丝绸博物馆 图
桑树是我国最古老的原生物种之一,原产于我国中部和北部,现由东北至西南各省区,西北直至新疆均有栽培。它是《诗经》中描述最多的植物,“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的诗句,就记录下了古代桑园劳作的生动画面。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桑也是美好家园的意象,“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陌上柔桑破嫩芽,春在溪头荠菜花”,从孟浩然到辛弃疾,都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然而,桑树对于中国人的重要远不止于此。没有这种植物,就没有灿烂辉煌的“丝绸之路”。早在七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驯化桑树用以养蚕了。到了商周时期,我国已经发展出了完整的桑树种植、采收、桑蚕饲养以及纺织的生产系统。公元前115年,安息的密特里达提二世与汉武帝签定了商业合作,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展示中国古代养蚕业的版画。 维基百科 图
丝绸带来的惊人财富,令全世界都垂涎不已。十五世纪,在意大利引入中国白桑以前,地中海沿岸就已引种了黑桑,但吐出的丝质地却很粗糙。1608年,英王詹姆斯一世要求土地所有者购买并种植一万株红桑以发展纺织产业,但因家蚕不爱吃红桑的叶子,英国的丝绸产业计划就此夭折。殖民时代,桑树被引种到了北美,意图发展丝绸业,但同样没能成功。
原来,只有中国原产的桑树,也叫白桑(其种加词“alba”的意思就是“白色的”),才是家蚕的最爱。这样看来,桑树跟中国的缘分,是命中注定。
桑树在南方很常见,我家小区里就有种了不少,长江边也有野生的。这个春天,因为三星堆这个新发现,我重新仔细观察了这种植物。
桑(Morus alba),桑科桑属,落叶乔木或为灌木 周敏 图
春天是桑树开花的时候。跟绝大多数靠风媒传粉的树木一样,桑的花相当不起眼,花分雌雄,是单性花。雌雄花都是柔荑花序,生于叶腋或直接从枝上的鳞芽长出来。雄花序 周敏 图
桑的雄花,很像一种我们南方人叫做“活辣子”的绿色毛毛虫。肉眼可见的,是4枚斜外伸展的雄蕊。容易忽略的,是包裹着它的4枚花被。同样绿色的雌花,则是一个小小的扁圆形,顶端有两枚毛茸茸的叉分柱头。眼下,桑椹的幼果也已长成,有一些已经开始由绿转红。雌花序 周敏 图
桑椹幼果 周敏 图
植物志上记载,桑树雌雄异株。但在长江边,我却赫然发现,有一株桑树上,既有桑果也有雄花,显然是雌雄同株的。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桑树通常雌雄异株,但有时也雌雄同株。桑树通常雌雄异株,但这一棵显然是雌雄同株的?周敏 图
桑树的叶片柔软而鲜亮,多为卵形,边缘有粗锯齿,但靠近树基部的叶常有不规则分裂。为什么家蚕只对桑叶情有独钟?科学实验已证实,桑叶中含有的蛋白质多达2000多种,这或许是蚕格外偏爱吃桑叶的原因。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则用了一种更感性的描述:“人们不知道野蚕用多长时间才找到了桑树,但自从与桑叶相遇,野蚕就把蛋白质的味道刻进了基因里。最终,为了一片桑叶,放弃了整片森林。”
桑叶富含蛋白质,因而受到蚕的专宠。 周敏 图
灭绝200万年后,在四川“复活”的水杉这次三星堆最新的发布会,让人们得以再次回溯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历程。其中,被称为“发掘三星堆遗址第一人”的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是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1934年,时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的葛维汉组建了一支考古发掘队,在四川广汉月亮湾进行了对三星堆遗址的首次发掘工作,从而揭开了这个20世纪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的序幕。
葛维汉的一生异常丰富多彩,拥有过教育学家、语言学家、宗教比较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艺术品收藏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等相当多的身份,但最初踏上中国的土地时,他的身份是一名传教士。
葛维汉,美国人,1884年3月出生于阿肯色州。1911年,他以美国浸理会牧师身份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四川度过。1933年冬,他与林名均一起主持了广汉三星堆的首次考古发掘,揭开了“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序幕。 维基百科 图
一来到四川,他和他的外国同侪就敏锐地认识到,华西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具有非常独特的研究价值。华西大学首任校长毕启(Joseph Beech)曾说过,“由于冰川运动在美洲大陆和欧洲毁灭了很多植物和动物,我们只能从化石中知道它们,但在华西则完全不同,西北高山和横断山脉使这里具有亚热带气候,谷深山高使各种动植物能生存下来,是研究动植物和人种学的宝库”。这个冰川运动,就是地理学史上所说的“第四纪冰期”。大概200多万年前,地球开始大幅度降温,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大陆被冰雪所覆盖,四季寒彻,森林消失,大量动植物遭遇灭顶之灾。
而在中国西南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极寒气候,奇迹般地保留下来了一个郁郁葱葱的植物王国,众多古老生物在此存续了下来。
今天,它们被统称为“孑遗植物”,“植物的活化石”。在著名博物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的《天涯芳草》一书里,就记录了水杉重新被发现的传奇故事。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杉科水杉属,落叶乔木。周敏 图
水杉是我国特有的物种,古老且珍稀。第四纪冰期之后,水杉属的近十个物种全部灭绝了。直到1941年2月,中央大学森林系干铎赴重庆任教时,途经四川磨刀溪(现位于重庆与湖北交界处的利川县),偶遇一株参天古树,当地人叫做“水桫”。在此采得的标本历经多次辗转,又经过多位植物学家多年的采集、鉴定和研究,八年之后,才由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郑万钧确定:这就是本已被认定灭绝了的水杉。水杉重现于世的消息一经发布,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科学上的惊人发现——1亿年前称雄世界而后消失了200万年的东方红杉,在中国内地一个偏僻的小村仍然活着!》——这是1948年3月25日美国《旧金山纪事报》上刊载的头号新闻。这里所说的“东方红杉”就是水杉。
如今,水杉已被很多国家引种。在城市绿化与居民小区里,也处处都有水杉优美的身影。水杉树干笔直,羽毛状的叶片极其优雅,盛夏碧绿,秋后经霜转红,一年四季各有其美。人们大概想不到,它还有这样曲折传奇的身世。
羽毛状的叶片极其优雅,盛夏碧绿,秋后经霜转红。 周敏 图
西南腹地是古老植物的福地其实像水杉这样,在中国西南的腹地山区得以幸存的“孑遗植物”(也叫作活化石植物,起源久远,一般在新生代第三纪或更早有广泛的分布)共有几百种。可以说,这片神奇的土地,堪称古老植物的“诺亚方舟”。而其中最出名的,大概要数被称为“中国鸽子花”的珙桐。
1869年,著名法国传教士谭卫道在四川穆坪发现并命名了该物种,引起了欧美植物学家的强烈兴趣。之后,有“中国威尔逊”之称的英国植物学者——厄恩斯特·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也采集了珙桐种子带回欧洲繁殖。这一濒临灭绝的中国珍稀树种,现已成了世界最著名的观赏树之一。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蓝果树科珙桐属,落叶乔木。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自然分布带主要在我国西南部,尤以四川的峨眉山及雷波、马边等县最为集中。 谢华烜 图,摄于四川瓦屋山
珙桐现已成世界著名观赏树戒贤 图 摄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到新生代第三纪,木兰科鹅掌楸属还有10余种,广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但到了第四纪冰期,大部分已绝灭。目前本属仅剩下两种,一种就是我国特有的鹅掌楸,另一种则是北美鹅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1963年,南京林业大学著名林业育种专家叶培忠教授同助手用中国鹅掌楸为母本,与北美鹅掌楸杂交后,又培育出了杂交鹅掌楸。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木兰科鹅掌楸属,落叶乔木。自然分布于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等地。因叶似马褂,又叫“中国马褂木”。 周敏 图
杂交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 tulipifera) 颜超 图 摄于长沙
另外,与三星堆有着重要关联的成都金沙遗址也曾出土过一块植物化石。金沙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曾告诉我,最新的考古鉴定结果表明,那是一株三千年前的秋枫。3000年前的秋枫树根,金沙遗址出土。资料图
秋枫(Bischofia javanica),大戟科秋枫属,常绿大乔木,雌雄异株。图为秋枫的果实。 周敏 图
秋枫因树液血红而得名。 周敏 图
专家表示,从这块化石可以推测出,三千年前的蜀地,植被茂盛,树木参天,不仅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腹地,更是众多古老植物的福地。(联系我们/投稿邮箱:sjdl_2020@163.com)(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黄桔红(广汉)我出生在农村,是广汉市金鱼镇一名农村基层工作人员。曾记得,父亲躬身扛着锄头在田间地头劳作,母亲操持家务...
广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汉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