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史学者陈诗宇: 《国家宝藏3》的服饰为何美哭了?
《国家宝藏3》的服饰为何美哭了? 杨紫饰演文成公主。
张钧甯饰演的侍女。
靳东饰演的郑和。
去故宫赏金嵌珍珠天球仪,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馆看跪射武士俑,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欣赏一号青铜神树……不用打飞的奔赴全国各地,央视《国家宝藏》第三季走进包括三星堆在内的9座历史文化遗产,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故事让豆瓣评分稳居9.5分。
无论是靳东饰演的郑和,杨紫饰演的文成公主,还是朱广权饰演的明代儒生,张子枫饰演的清代女天文学家王贞仪,精致的古装造型都令人眼前一亮。此前,有的古装剧服化道脱离史实、饱受诟病,而《国家宝藏》开播以来,因为古装造型制作考究而让观众大呼“美哭了”。
如何为《国家宝藏》的演员量体裁衣?这些服饰、妆容都有什么出处?以往古装剧的服饰方面有一些什么常见的误区?近日,封面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宝藏》专家顾问团顾问之一、服饰史学者陈诗宇,揭秘服饰那些“美”与“雷”。
杨紫为何没穿大袖衫?“三重论证法”考证
靳东饰演明代著名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讲述故宫的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的前世传奇;沈腾出演的大秦武将,歪着的发髻透着一点点诙谐,仿佛兵马俑本俑;特别是杨紫首次以唐装扮相出演文成公主,讲述布达拉宫法王洞文成公主像的前世今生,温婉动人,令人过目难忘。
在为杨紫扮演的文成公主考证设计形象时,陈诗宇团队使用了当时长安最流行的代表性款式——锦褾长袖罗衫、圆领短袖衫、红黄罗间裙、腰裙、长帔子,长帔子的一段掖入裙腰,也是当时的习惯做法。
陈诗宇透露,在为演员造型的时候,首要原则是尽量确保所有角色的服饰造型都能符合历史背景,符合剧本设定的时代、身份、场合,尽可能避免硬伤,包括发型头饰、妆面、服装、腰带配件、鞋履、纹样材质甚至里衣细节,都要以历史真实为第一准则。不过,再综合考虑操作上的可行性、准备周期、舞台表演的需求、视觉效果等等之后,在没有明显问题的前提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适度微调。
《国家宝藏》之中的大多数角色都要通过“三重论证法”进行考证,结合当时的文献、图像和文物实物综合推敲。其中有不少造型都属于影视非常规形象,甚至是首次在荧屏上呈现或者还原出来的形象。在考证设计的时候,他们会面对各种参考资料,有些是大家比较熟悉但其实并不准确的材料。
比如杨紫扮演的文成公主,一般影视设计或者美术创作的时候都参考《簪花仕女图》里的大袖衫来设计,但《簪花仕女图》描述的时代其实是晚唐五代,距离文成公主生活的时间已有三个世纪,所以没有采用。而另一个参考来自法王洞的文成公主像,由于塑像历代重妆重塑的原因,现在保留下的塑像有大量元明时代的痕迹,也不能直接采用。最后,陈诗宇根据时代设定的“高宗初年”前后长安皇室贵族墓葬出土的服饰形象,比如昭陵新城长公主、韦贵妃、执失奉节等十几座墓葬资料,以及当时中原和吐蕃均有出土的粟特织锦和唐代纹样的纱罗来设计。
明初的宦官应该穿什么服饰?影视剧里的形象颇多,陈诗宇抽丝剥茧,为靳东扮演的郑和设计了一套“大红织金通袖襕蟒纹曳撒”。他们首先在《皇明大政记》等史料里找到明初永乐年间高级宦官常使用蟒纹“曳撒”的记录,再对应明代宦官自己写的《酌中志》关于曳撒“前襟两截、下有马面褶”等描述,在明前期宫廷《元宵行乐图》里找到对应的宦官蟒纹曳撒形象,最后比对明代出土的服装文物,终于找到明前期的曳撒作为参考。定版的时候,他们采用了明前期服饰比较紧身窄袖利落的版型,搭配宦官三山帽、绦环带、皂靴,一个霸气的大明正使形象呼之欲出。
唐代侍女能穿黄袍?色彩要放进时代语境
在《国家宝藏3》走进敦煌莫高窟这一期的节目里,张钧甯扮演的角色是17窟北壁的近侍女,服饰造型和壁画如出一辙——非常简洁的一款黄色圆领袍,梳双髻。唐代侍女为了行走方便,最常见的打扮就是模仿男便装的缺胯袍、袴,可以不穿裙。所以在唐人语境里,常常就直接用“袍袴”一词来指代婢女,“袍袴宫人扫御床”。
在许多观众的认知里,黄色是帝王的专属颜色,赵匡胤就以“黄袍加身”的方式成为新的皇帝。唐代的侍女可以穿黄袍吗?陈诗宇专门在个人微博上科普,黄色在唐代实际上不是帝王专用色,而是流外官、庶人通用的袍色,属于没有身份限制的平民色,甚至中唐还有“奴及部曲通服黄、白”的制度,壁画里也常见穿着黄袍的仆人侍女。为何张钧甯的黄袍颜色较浅?考虑到壁画整体发黄,颜色再深容易和帝王的“赤黄”“赭黄”相靠,所以陈诗宇选了当时庶人相对通用、安全的浅鹅黄色。
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不仅叫得上名字的历史人物服饰考究,就连一些侍女、儒生,甚至一晃而过的角色,服饰里都暗藏了陈诗宇团队的匠心。
比如在孔子博物馆“商周十供”剧情中,设定了一个清代从朝鲜来孔庙的儒生角色。为了避免争议,就避开了通用的朝鲜“黑笠”,而采用了“儒巾+道袍+绦带”这样一套清代朝鲜儒生的打扮。这套服饰颇费周折,服装老师不仅找了一套根据韩国出土文物复制而来的道袍,还根据韩国资料现场制作了儒巾。虽然这不是一套常用的朝鲜服饰,但也符合来中国朝圣的儒生的身份设定。
古装剧造型为何“捉襟见肘”?设计师忽略历史真实的美感
看多了古装剧里的缝纫机头饰、高饱和色衣服,观众吐槽完累人的造型,急需多刷几遍《国家宝藏3》来洗眼睛。为何古装剧的服饰造型容易出错?
参与录制了三季《国家宝藏》节目,处理过上千个历史人物造型,陈诗宇努力权衡现代审美、舞台审美、观众需求、表演需求和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不过他也坦言,这确实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课题。随着专业观众甚至普通爱好者的审美品位越来越高,大家对于“沉浸式”的历史体验其实有了新的需求,对于历史真实的接受度也在提高,这就鞭策从业者精益求精。
谈及一般古装影视剧的错误,不分场合、时代、身份的情况非常普遍,不仅弄错衣袖版型、发型,而且不分时期、一锅乱炖,令观众困惑不已。他进一步解释,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服饰,廓形、版型风格各有千秋,有时紧窄、有时非常宽松潇洒,通过一身服饰就能窥见当时人的精神风貌和时代背景。尽管古人特别讲究袖长的放量,但在绝大多数影视设计里,衣服都会做得非常合身,甚至采用西式的立体裁剪,导致捉襟见肘、“八字袖”频现,衣服虽然合身,形象却不端庄。
如果你关注古代流行史,会发现历史上的时尚更迭速度超越今天,并非一个时代用同一个造型,甚至三五几年,时尚的风向标就变了。但在影视剧里,误用整个朝代的时尚元素设计服饰的现象比比皆是,初唐的侍女穿着晚唐的服饰,乾隆年间的人物使用清末的造型,让人产生了穿越和混搭的感觉。
看影视剧的时候,你觉得男女主角衣袂翩翩、秀发飘逸的形象仙气十足,殊不知,成年男女披头散发在古人看来其实是“癫狂”或者“蛮夷”的人设。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错呢?陈诗宇笑言,设计师一方面会考虑现代审美的需求,另一方面则缺乏历史研究,忽略了“历史真实的美感”,下意识地套用现代审美、现代流行造型,殊不知,历史上的妆容造型也很美。
封面新闻记者曾洁
实习生李昊南人物简介
陈诗宇:古代服饰史研究者,《国家宝藏》专家顾问团成员之一,古装影视造型服饰顾问,北京服装学院汉唐服饰研究中心副主任,多年从事古代服饰研究、复原以及传统工艺美术调查出版。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钟正有)近日,由广汉市民政局主办的广汉市社区治理发展基金座谈交流会在雒城街道办召开,广汉市相关社会组...
广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