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雒江桥墩汉武帝开发西南历史见证
西汉雒江桥墩 三星堆博物馆。据三星堆博物馆官网
雒江桥桥墩。(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供图)
□王明平
2007年初,广汉市小汉镇柳林村村民唐兴凤在石亭江边放牛,偶然发现一个“铁砣砣”,他和亲友用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这坨“废铁”搬回家。后经文物保护部门查证,这竟然是珍贵文物,我国发现最早的铁桥墩,汉代考古中发现的最大铁铸件,也是汉代考古首次发现的工程铁铸件,它再现了汉武帝西南大开发的历史场景。
在三星堆博物馆,我们见到了这件馆藏文物——铁桥墩,它现在已经在有高科技恒温、恒湿、防火、防盗设施的陈列馆里面被保存起来。
村民河滩放牛发现一坨“废铁”
石亭江发源于什邡市红白镇,是长江支流之一。2007年2月的一天,唐兴凤像往常一样在石亭江河滩上放牛。这时,他发现一铁质柱状物,被厚厚的一层类似卵石沙土的硬壳包裹,表面锈迹斑斑。
“看上去锈迹斑斑的,不晓得是啥子?”唐兴凤回忆称,由于好奇心驱使,他随手捡起一块石头,用力敲击了几下,意外的一幕出现了,柱状物的包裹物被敲落后,显现出里面铁质的内层。
“原来是一坨废铁。”惊喜之余,唐兴凤顾不得在河边吃草的牛儿,连忙跑回家叫来10多名亲友,众人找来工具将柱状物外壳剥去,丢弃于河滩上,10多人手抬肩扛将这坨笨重的“废铁”装上农用三轮车,运回家中。
唐兴凤一家在河道里面捡到重量超过1吨的“废铁”一事在当地不胫而走,不少村民前往他家看热闹。有细心的村民发现,铁柱子上有繁体字,意识到可能是文物,有人拨打了当地派出所的电话求助。接到电话后,副所长刘军带人前往现场查看。“铁质柱状文物,上铸有篆书铭文,当时初步判定为铁桥墩。”刘军介绍,“通过现场查看,发现铁柱上铸有‘广汉郡雒江桥墩’等字样,初步判定为古代铁桥墩。”
“除了年号看不清楚,其他字样都非常清楚。”刘军回忆称,在讲明文物保护政策后,唐家人主动上交了该文物,文物管理部门给予了唐家一些物质奖励。
文物发现地点曾有一座古桥
铁桥墩发现点位于大件路石亭江大桥南约420米石亭江西岸河滩。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带领德阳、广汉两地文物管理部门人员对桥墩发现地进行了试掘和调查,并在河滩上发现了被剥落的桥墩外壳(外范)及少量汉代陶片。除了铁桥墩,考古人员还在现场发现桥墩外范残皮29块,11片陶片,陶质有泥质灰陶、夹砂黄褐陶,器形有盆、缸等,筒瓦1块,板瓦7块。
“共发现29块碎范,由黏土和砂石配制。”据介绍,铁桥墩外范阴面细腻光洁,阳面与砂石呈黏结状态。大小不一,最大的一块长宽约40厘米,2块为凹槽位置的残块。其中8块有字,均为篆书,分别为“雒”“郡”“广”“江”“重”“年”等字。
“当地口口相传这里曾有一座古桥,曾是村民过往石亭江的通道。”刘章泽说。笔者现场走访了解,原来此处有一座古桥叫老浮桥(音),以前河床宽度只有现在的二分之一,现河床宽约320米,发现点的桥基在上世纪50年代即被破坏。“石板被用于修宝成铁路桥,后来采砂又被破坏殆尽。”村民介绍,“此前几户靠河而居的村民早年还曾捡到过7件铁牛,每件长约20厘米,重10余斤,形似水牛。”
铁桥墩和汉武帝开发西南有关
铁桥墩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被保存起来。据三星堆博物馆提供的数据:铁桥墩高1.15米,底部直径0.55米,顶部宽0.45-0.47米。上部中间有宽0.16米、深0.5米的凹槽。
专家考察和论证后认为,通过对外范结构的分析,该桥墩采用失蜡法整体浇铸而成,铁桥墩为建设浮桥的地锚可能性较大。铁桥墩发现时仍被外范包裹,可能尚未用于实际建桥,也许是发生战争,也许是发生洪水等原因,桥还没有建起就成了半拉子工程。从铁桥墩体积看,桥的规模应该比较大。桥墩时代为西汉武帝时期,它的铸造建设应该和汉武帝开发西南有关。
“西汉雒江桥墩有桥名和纪年,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铁桥墩,是目前汉代考古中发现的最大铁铸件,也是汉代考古首次发现的工程铁铸件。”专家称,铁桥墩是汉武帝时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的“大器”。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等专家到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查看了雒江桥墩,并给予极高评价:“雒江桥墩是蜀道交通史上珍贵实物资料,对研究蜀道交通史,对古蜀道申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大伦说,它再现一个具体的桥梁工程建设,是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桥梁、交通和政治、经济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考古和历史价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新闻推荐
原创思齐婚姻与家庭杂志作者:思齐头图:摄图网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ID:hunyinyujiating99)垃圾分类、废物利用、节能减排、阳台...
广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