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挖”出来的中华文明史

华西都市报 2020-06-28 02:43 大字

中国十个重大考古发现。据燕赵都市报

提起“文明”,我们会想起古代四大文明,其实早期文明并不仅止于“四大”。只不过多数文明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衰落了,是为“失落的文明”。我们常讲,中华上下五千年,说的正是中华文明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在世界范围内,这样独具特性的文明极为少见。但作为延续了数千年的文明,我们同时也面临如何理解、看待自己的历史,如何接续传统创造现代的问题。考古发掘凭借触手可及的实证材料,极大地丰富和扩充了我们对于文字史书的认识,让我们看到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相似又不同的中华文明景观。

什么是“文明 ”? 中 华5000年文明如何证明?最早的 中 国 在 哪里?殷墟的甲骨 文 写 了 什么?三星堆文明与中国以外的上古文明有何相似性?海昏侯墓为什么那么多金子?长安城最繁华的商业街长什么样?水下考古怎么考?莫高窟为什么是世 界 艺 术 宝库?“上下五千年”早已刻入每一位中国人的基因,而考古学让我们看到另一个与古籍文献所载的中国相似又不同的华夏,也许难说二者谁更“真实”,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所能见到的中华文明景观,得益于考古学的襄助,已经殊为精彩,蔚为大观。

跟着樊锦诗去考古

三联书店新近出版的《了不起的文明现场》,就给普通大众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遗迹,邀请十位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学者,讲述考古现场的发掘经历和文明背后的故事。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中包括了从中国近代以来的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古城、堪称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拨开古蜀迷雾的广汉三星堆、见证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汉代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号和敦煌莫高窟。邀请的10位长年负责这些遗址一线勘探的考古学者分别是:刘斌、许宏、唐际根、高大伦、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段清波、杨军、刘瑞、崔勇和樊锦诗。他们结合自己二三十年的研究工作,深入浅出地为公众揭开考古探掘的面纱,带领读者来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现场,讲述中国十个重大考古发现的发掘经历、前沿进展以及文明背后的故事。在他们笔下,这一个个现场如同“时间胶囊”,展现了中国各阶段的社会生活与文化风貌,提供了独立于文献之外的历史信息,给予我们另一种观察中国文明的视角。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田野考古研究历史的科学,推动考古学进入中国的先驱傅斯年先生形容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20世纪的考古发现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认知,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文明的基本看法。

《了不起的文明现场》邀请了与所选遗址密切相关的一线考古学者,他们或身为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或是学科带头人,众多“国家宝藏”在他们手中惊现于世:“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从上世纪60年代来到敦煌“实习”,见证了半个世纪敦煌的考古历程;许宏是二里头考古队第三任队长,与二里头相伴近20年,带领考古队一铲铲挖出“最早的中国”;刘斌是良渚古城的发现者、发掘主持人,崔勇则是中国第一代水下考古队员、南海I号考古发掘领队……这10位学者将考古报告中的地图、位置示意图、平剖面图以及出土的重要文物结合起来,尽力再现发掘现场的原始情景,并提供背景知识、发现过程、延伸阅读、博物馆展品等信息,讲述重大考古发现的发掘经历、前沿进展以及文明背后的故事。中原河洛、陕西关中、四川蜀地、江西侯国、甘肃戈壁、新疆沙漠、南海航船……透过考古发掘的故事,我们得以重新审视神州大地上的历历往事,探寻中华文明的来影去踪,找到历史文明与我们的密切联结。

从实物去感知中华文明

书中所选十处遗址,涵盖了中华文明从雏形至盛期的不同历史阶段,从中原至边疆、海洋的不同地理空间,虽非面面俱到,但能够大致勾勒出中国历史的脉络和轮廓。考古发掘凭借触手可及的实证材料,极大地丰富和扩充了我们对于文字史书的认识。举世瞩目的殷墟发掘,使中国古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情感和记忆的有形载体;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的发现,使《华阳国志》等之前以为的神异传说变为部分可采信的史料;秦始皇陵、海昏侯墓的发现,使我们得以更客观公允地看待历史上充满争议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

考古学家以他们数十年的勘探和发掘工作告诉我们:中国的文明经历了从多元到一体的过程,这个一体并不是强权造成,而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在没有飞机、火车这些交通工具之前,文明之间的互动、交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频繁和深入。长江下游地区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古国,其玉琮从最北面的陕北榆林到最南面的广东都有出土;奇特瑰丽的三星堆古蜀文明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中原地区商代的青铜文化关系密切,并且有着明确的传播路径。从新疆小河墓地、汉唐长安城、南海Ⅰ号以及敦煌莫高窟,则可以看到古代中国通过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与域外文明的交往。多人种、多民族、多宗教、多种文化的商贸往来和东西文化交流,记录了人类不断迁移、接纳、融合的过程,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样貌和基因。

一个个考古现场仿佛如“时间胶囊”一般,既提供立于文献之外的历史讯息,还能给予另一种观察中国的视角,促使我们思考自身文明的价值,思考中国考古之于世界文明的意义,正如李零先生在《总序》中写的那样:“中国考古是世界考古的一部分。我们做中国考古,其实也是在做世界考古。用中国眼光看世界,用世界眼光看中国,一定前途无量。”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新闻推荐

广汉启动“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

启动仪式现场(曾晖记者钟正有文/图)5月28日,广汉市“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启动仪式在北新广场隆重举行。广汉市公安局、广...

广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