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事业 传统手工红糖“诞生”记
熬糖的最后一口锅至关重要。
香香甜甜的红糖出锅。
劳作的工人大多是六七十岁的村民。
红糖倒入模子,冷却成型。
收获的喜悦。
将甘蔗运去熬糖的作坊。
甘蔗切碎碾压。
泡子锅把糖水烧开。
文/王家凤
图/罗怀琨
广汉市小汉镇方碑村“原滋味”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川内一家集甘蔗种植、传统手工红糖制作于一体的基地。这里的甘蔗林片片相连,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轻风吹来,一股蔗糖香味沁人心脾……
路边甘蔗空地里,三个大姐正忙着储藏甘蔗种:把甘蔗尖往沟窖里放平,放够一定数量,然后盖泥土,浇足够的水。她们说,湿度和温度是确保甘蔗种明年开春发芽率的关键。来年的春季,首先整理土,然后理好小沟,接着从藏窖里拿出甘蔗尖种,一根一根顺放在沟里,播种前用大量的农家肥作为田间底肥。盖上泥土,等待发芽、长苗。到了初夏,嫩闪闪的甘蔗长到一米多高,进行扶箱,把泥土往甘蔗根部培高,保证甘蔗的根系充分地生长,同时防止甘蔗被风刮倒;沟要深,便于排水。
更多的大叔大妈们正在一片尚未收割的田间劳作。郑友敏是“原滋味”合伙人之一,负责田间管理。她穿着长筒靴,戴着惠安帽,迎着细雨,有条不紊地指挥着工人劳动。她个子高高的,皮肤略黑。她说,这一片大约二百亩甘蔗,就剩这几亩没有收割了。别看甘蔗种得多,但一百多斤甘蔗只能榨十多斤糖,一年就这一季,所以糖还是不多的。
劳作的工人多是与她一个生产队的村民,六七十岁的年纪。女工将砍倒的甘蔗用甘蔗叶绕成绳一捆一捆系好放在田垄上,一捆甘蔗大约五六十斤,按斤数计件,一个女工一天能挣七八十元钱。力气大的男工将捆好的甘蔗扛上肩,拖到路边三轮车上,码好满满一车,便运去熬糖的作坊。一个皮肤黝黑,83岁的老大爷,动作麻利,弯刀哗地一声把甘蔗尖削掉,几刀就剔好了一根弯弯曲曲的甘蔗。
熬制红糖的作坊雾气腾腾,香甜的红糖味道弥漫其间。工人们正把选好的甘蔗榨汁。随着压榨机器的轰鸣声,一股墨绿色带清甜味的蔗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
老艺人邹章海对我们说,选甘蔗有讲究,冬至节前后的甘蔗最好,含糖量高。到了过年的时候,就怕打霜,生产出来的糖颜色就要黑一些,品相不好,影响红糖质量。所以,传统压榨甘蔗制作红糖,季节性非常强,田里砍完,作坊里就得榨完。
邹章海今年68岁,是方碑村仅有的还在坚持用传统技术熬糖的三位老艺人之一。从最初跟着家里的长辈学习熬糖,到如今两鬓斑白,从小工学到大工,再到师傅,一熬就是40多年。他笑道,熬糖全凭良心,良心糖最甜。
邓祥奎也是“原滋味”合作社股东之一,作坊流程就是他管理。他介绍,传统红糖熬制工艺非常复杂,也是件辛苦的体力活儿。将当天收割的甘蔗切碎碾压,要压五次,压出来的汁液去除泥屑、蔗叶等杂质,然后通过管道流入开泡锅里。10口连环锅以小火熬制煮沸,经过开泡、赶水、过滤、摇瓢、打沙、成型等“五榨三滤两浮一沉”过程,约两三个小时后,才可将红糖舀入模子,冷却成型。
掌勺的大师傅是个彪悍强壮的大胡子,他说:前几口锅是泡子锅,它是把糖水烧开,把杂质捡干净,捡干净之后再翻到中间这三口锅,这三口锅火力是最大的,要烧到八九十度,把甘蔗汁熬得基本成糖。最后这口锅最重要,火口熬老了,红糖是苦的;火口熬嫩了也不安逸,它凝固后是稀的,所以这“火色”要拿好。大胡子搅拌糖的勺子大如面盆,每舀一瓢向上拉糖丝要拉一米多高,一勺子糖水就是十几斤重,每口锅都要不停地搅拌两三个小时,直到糖粘稠成型。可想而知,这需要多好的体力和耐力。
邹章海说,传统熬制红糖程序繁多,产量受限制,价格却低,这种“费力不讨好”的行业已越来越没有人愿意做了。德阳地区只有他们这一家还在坚持。因为熬这糖成本高,农民觉得不划算,但是红糖是老百姓最喜爱的传统糖,好东西总要有人做下去。所以,他们要把这传统继续下去,让甜甜蜜蜜的红糖香甜更多的家庭……
新闻推荐
(记者钟正有)12月4日凌晨,在德阳市水利局水政监察支队的支持下,广汉市水利局、金轮镇政府、派出所,联合旌阳区水利局、什邡市...
广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