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那份使命与责任

四川日报 2019-08-19 05:49 大字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众多医师一直在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健康。他们敬佑生命、临危不惧;他们敢于奉献、大爱无疆。他们的辛勤付出,给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也为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了那份使命与责任。

8月19日是第二个中国医师节。8月17日,本报记者走近四名医疗一线的“坚守者”,向读者还原真实的、有温度的“大美医者”。

地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胆胰外科

主角:陈利平

不仅要治病,还要治心

□本报记者 李寰

【现场】

“上午看了50名患者,下午还要赶到分院做手术,初步估计晚上11点能结束。”说起这些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胆胰外科教授陈利平语气平淡,这是他的日常工作强度。

8月17日,周六。上午是门诊时间,早上7点50分,他提前10分钟打开诊室电脑。

8点,一名来自乐山的患者焦急地走进诊室,“医生,请您看看这个片子吧。”陈利平翻阅着患者拿来的报告,不时用笔在上面勾画说:“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你这是因为胆管结石引起的胆管炎,通过手术可以解决问题。”患者紧锁的眉头终于松开了。

一个小时内,10多名患者来就诊,陈利平始终没有挪动位置,也没喝一口水。“不能喝水,上厕所耽误时间。”

一对夫妻带着一堆CT片子走到陈利平面前,妻子眼圈红红的。陈利平瞄了一眼报告,对丈夫说:“患者你先到门外等一下。”

妻子轻轻捎带上门,陈利平指着CT说:“患者的肝硬化已经非常严重了。如果手术切除肿瘤,会导致肝脏的体积不够,出现肝功能衰竭。所以我建议保守治疗。”

整个上午,陈利平接诊了六七名肝癌患者,大都因为发现较晚而延误了病情。陈利平一方面向患者家属交代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告诉他们应乐观面对,保持良好的心态是跟病魔抗争的重要武器。“作为医生,不仅要治病,还应该治心。”陈利平感叹。

11点半过,陈利平接待完最后一名患者,结束门诊。连续坐了几个小时,他的腰部已经麻木。起身洗手后,他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走出门诊室,陈利平看了看手表,“时间来不及了,下午1点在华西上锦分院还有几台手术,我买个盒饭在出租车上吃。”

【记者手记】

忙,是陈利平给我的直观印象。除了上门诊,陈利平每周还有3个手术日,从早上7点工作到晚上11点是常态。

采访当天3个半小时的门诊时间,陈利平一直在跟患者沟通交流,耐心地解答他们的疑问。陈利平说,不能辜负每一位患者的信任,即使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也希望通过治疗帮助患者延长生命时间,提高生活质量。“是患者的信任成就了我们的事业,我能做的,就是努力!”

地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

主角:杨涛毅

忙得根本停不下来

□王吉南 本报记者 石小宏

【现场】

8月17日上午8点刚过,杨涛毅的常规查房工作开始了。

作为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儿科主任医师,杨涛毅先去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那里有30多名病重和危重的新生婴儿在进行救治。监护室里,心电监护仪的声音此起彼伏。

杨涛毅注意到,有个婴儿培育箱里的温度稍微有点低。他很快告诉身边的年轻医生,“温度要调高一点,有点低了。”

走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已经是9点半了,杨涛毅又马不停蹄地走到了普通患者病房检查。一位小男孩的妈妈告诉杨涛毅,孩子咳嗽明显能感觉有痰,但是他自己总说没有。杨涛毅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小孩子表达不清楚,所以我们要比其他科的医生更加仔细耐心。像做一个肺功能检查,成人十分钟就能完成,但是儿童可能需要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

“到底啥时候来看嘛。”上午十点多,医院过道里,一位父亲不耐烦地向正在查房的杨涛毅抱怨。面对这样的抱怨,杨涛毅只能笑着解释,“不要急,我们按顺序来,马上就到了。”

11点多,杨涛毅终于能坐在办公室休息一下了。刚坐下,一名年轻医生告诉他,有个患者的检查结果出来了,情况比较复杂,要请他把把关。

将近一上午,杨涛毅基本上都在忙碌。“当医生需要有一个好身体才行。”不过,在杨涛毅看来,身体上的疲劳还在其次,“想得太多了,年龄大点就这样。”他指着头顶有些稀疏的头发说。

【记者手记】

采访中,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杨涛毅查房时脸上总带着微笑。

一上午,杨涛毅和近70名患者交流,每一名患者都要询问病情,进行检查,工作强度太大了。

在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医生不得不付出很大的心力来保证每名患者都得到尽可能好的治疗。正如杨涛毅对记者说的:医生要奉献——这是医者的信条。

地点:四川省人民医院外科监护室

主角:罗小秀

值班时,一晚上只睡了一个小时

□范芮菱 本报记者 石小宏

【现场】

8月17日上午8点,罗小秀准时来到了四川省人民医院外科监护室,她是当天的值班医师。从当天到第二天查完房,她需要在医院坚守24小时以上。“今天是一场硬仗。”她回忆,上周值班时,她只睡了一个小时,“就像在做仰卧起坐一样,刚躺下,就有急事被叫起来。”

换好工作服,罗小秀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今天感觉咋样?呼吸顺畅点没有?”“大爷,你今天就可以出院了,高兴不嘛?”在近2小时的巡房过程中,罗小秀不断与患者、医护人员交流,了解病人最新情况。

10点10分,罗小秀终于能坐下来了,但接下来的工作也不轻松:她要与庹磊医师共同研究20号床病人的病情及手术方案——这是他们今天的重点与难点。此外,她还要在零散时间联系家属、办理出院手续、调整每个病人的医嘱等。

为了节约时间,罗小秀说她上班时间基本不喝水,“每天面对大量的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根本想不起来口渴。”

让罗小秀很欣慰的是,当天,1号床的病人要出院了。“这是一名特殊的患者。”她说,患者王大爷发生车祸,颈椎横断截瘫,只有头部能动。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王大爷的情况终于好转,可以转回资阳的医院了。

“待会儿出院时,我教你们怎么给他吸痰和肺功能锻炼!”罗小秀对王大爷的家属说。王大爷的家属抓住罗小秀的手,一再表示感谢,说这两个月以来跟罗小秀相处得跟亲人一般,她细心,有耐心,有责任心。

11点32分,与同事交代完事情后,罗小秀终于掏出了手机,下单点了一份蹄花。“下午的任务还艰巨得很,所以中午一定要吃个好的。”她笑着说道。

【记者手记】

采访罗小秀时,记者深感“行医不易”。从当天上午8点开始,罗小秀就没有停下来过。虽然忙,但使命感与责任感一直驱使着她。“每天下班时也觉得自己很辛苦,但第二天早上,看到这么多病人在等着我,就又充满了动力。老实说,我很喜欢这份工作。”

地点: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主角:阎登富

“正在忙,没急事不要打电话”

□本报记者 石小宏

【现场】

“正在忙,没急事不要打电话……”那头妻子的话还没说完,阎登富就挂了电话。

阎登富是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8月17日周六,阎登富早上答应女儿,下班后陪她看电影。结果到了下午5点20分,本来该下班了,可还有两名临时加号的患者。匆匆挂掉电话,阎登富又继续为患者看病。

下午5点50分,刚到科室门口,几名住院患者家属就围了过来,“阎老师,我们老头子现在不头晕、恶心了,但他还觉得不放心,想请你再给他看看。”这已是该患者家属今天第三次来找他了。阎登富跟家属一起,到病房安慰患者。

从病房出来,已经是傍晚6点30分,电影已经开始了。想着当天的新入院患者情况还没查看,阎登富又开始查看修改治疗方案。

晚上7点25分,阎登富正准备回家,手机里的“卒中中心联盟群”里传来信息,广汉市中医院转诊一名脑梗患者,大约50分钟后到医院。接到消息,阎登富立即赶往介入手术室,安排手术团队、换手术服、洗手,做好了介入手术的一切准备工作。

天黑了下来,晚上8点4分,患者通过卒中绿色通道被送入了介入室内。结合造影结果,阎登富带领手术团队立即为患者进行了介入手术治疗。

晚上9点57分,阎登富回到科室时,才感觉饿了。外面不少餐馆都关门了,他只好点了一份外卖。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女儿发来的信息,“爸爸,下次你一定要陪我看电影……”阎登富的眼角湿润了,自从当了医生,他自知亏欠女儿的东西太多了。

【记者手记】

在不少人眼里,医生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医生还是个“人前光鲜、背后辛酸”的职业。他们常常要从早上工作到深夜。由于太忙,对家人的照顾和关心会成为他们的情感“短板”。

阎登富对女儿的“失信”,并不是个例。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在家人和患者之间,医生常常会选择后者。因此,对于守护生命健康的医生们,对于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医生们,社会应当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

新闻推荐

广汉市扎实推进河长制工作

(记者钟正有)记者从广汉市水利局获悉,自2017年2月全面启动河湖长制工作以来,该市以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农村水环境治理、...

广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汉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