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收藏老物件上万件 他造了一个市井“博物馆”

德阳晚报 2019-04-01 10:01 大字

老照片、老画报、老地图、烟标、样板戏香墨……广汉人肖锦川从10岁就开始收藏各种有年代感的物件,30多年来收藏了革命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物件上万件(图)。如今在广汉市南兴镇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里,专门陈列肖锦川的部分藏品。

在广汉市南兴镇红色文化教育基地,3个房间都陈列着肖锦川的藏品。老电影票、不同年代的结婚证、各个时代的毕业证书、广汉县志、老画报、老唱片磁带、杯碗……藏品几乎囊括人们生活相关的所有领域,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老照片和历史文化资料,反映着广汉等地当时的市井生活及生产场景。

肖锦川说,10岁时,他看到两个小朋友拿着弹弓对着一个石膏像打,“我觉得很可惜,就把这个石膏收藏了下来。”这是肖锦川的第一个藏品,后来慢慢收藏了更多物件,仅上世纪的广汉地图就收藏了10多幅,他最喜欢的是一幅手绘的广汉街市图,这是在一个废品收购站淘来的。

“外婆是一个老党员,不认识字,我从小就看到小舅舅一个字一个字给她读报,后来换我给她读,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受到家人影响,肖锦川收藏了很多红色文化物件。

在肖锦川家中,还收藏着不少珍贵藏品。“有时候为了一件藏品,专程登门拜访但找不到人,对方不接电话,我就连着去好几次。”藏品占地方、不易管理,肖锦川的妻子最初反对收藏,但后来被肖锦川的执着打动,“女儿识字后,我就拿连环画给她看,慢慢地女儿也理解了,喜欢了,现在她还给其他小朋友当解说”。

广汉市南兴镇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犹如“身边的博物馆”,引起多家媒体关注报道。据南兴镇文化站站长万成全介绍,去年底开始筹备建立,以供学校学生和热爱红色文化的人士前来参观学习,周一至周五开放,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

“虽然一个个物件看起来不起眼,但在我看来,它们具有极高的价值。”肖锦川说,这些藏品不论年代是否久远,都有着历史意义,这是一份份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记忆,“希望通过自己的藏品,让更多孩子不仅从手机、课本上学到历史知识,还可以通过触摸到中国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让他们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多么地来之不易。”

更多详情及视频详见晚报微信公号昨日推送内容。

文/本报记者周梅图/本报记者毛健

新闻推荐

落实“四统一” 广汉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

(记者钟正有)记者日前从广汉市财政局了解到,为确保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在广汉市统一实施,推动经济业务与会计管理的深度融合发展...

广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