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汉向阳镇: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风光正好
向阳幸福广场上的摘牌雕像。
向阳新貌。
文/图本报记者唐茂
风雨四十载,改革在路上。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来到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的广汉市向阳镇,触摸向阳镇的“改革印记”,感受日新月异的时代巨变。
走进向阳镇竹林路,树叶婆娑,百鸟和鸣。沿一条窄窄的深巷前行,不多时就可见到一道灰黑色的院门,这是镇政府小院的后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道门以前是小院的正门,当年人民公社的牌子就是从这道门上摘下来的。
1980年4月,向阳在全国率先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用“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取而代之。这一惊世骇俗之举,触动了《宪法》的修改,改变了农村政治体制,进而在全国掀起了农村改革的新浪潮。向阳,因此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
来到向阳镇人民政府4楼的农村改革陈列室,通过聆听镇党委副书记李成斌的讲解,观看陈列室内展览的图片、文字说明和实物,以及观看荣获中组部二等奖、四川省委组织部一等奖的优秀纪录片《向阳摘牌记》,一幅向阳敢为人先掀起农村改革大潮的画卷清晰地铺展开来。
位于成都平原的向阳,土地肥沃,旱涝保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而在人民公社的20年里,人均分配从最初的68元到74元,只增加了6元。据《广汉县志》记载:“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间,全县人均分配的收入只增加了2.3元,平均到每一年只增加了0.23元。”
一份由德阳市文史委王周芝整理的资料显示,时任广汉县委书记的常光南(已逝世)曾说:“当干部几十年,老百姓现在还这样贫困,有的连饭都吃不饱,作为共产党员,心里非常难过,这样下去,怎样向人民交代。只有置个人得失于不顾,下定决心,无论冒多大的风险也要进行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春风徐徐吹来。1979年,常光南在向阳公社进行改革试点,成立工业公司管理企业经营,成
立农业公司管理农业生产,将供销社改为商业公司负责商业流通。3个公司分别制定了“定、包、奖”的考核机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统筹和协调3个公司的关系,后来又成立了农工商联合公司,统管全公社经济工作。至此,人民公社管委会已失去经济管理职能。
虽然人民公社的经济管理职能被架空,但牌子依然挂在那里,对现实生产形成掣肘,与农工商联合公司在体制上相互摩擦,成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障碍。
1980年3月,常光南在成都参加由四川省委主要领导召集的关于广汉改革的座谈会,第一次当着省委领导的面,谈了“取消人民公社”的话题。省委决定在广汉试点,只是不作文字批复。
1980年4月15日上午,向阳旅社2楼会议室,关于取消人民公社的会议在这里秘密进行。常光南传达了上级意见,决定恢复乡级建制,摘下人民公社牌子。会议定了“三不”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
向阳摘牌后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人员打电话到广汉县委询问此事,语气很严厉:“谁叫你们搞的?”半月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又打来电话:“中央领导同意你们搞试点。”
1982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修改后的《宪法》规定: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府。
到1985年6月,全国共有56000多个人民公社改为乡,同时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组。此时,向阳已经获批撤乡建镇。
据李成斌介绍,今年以来,向阳镇农村改革陈列室已接待了省内外党员干部
2000多人次,他们在这里不仅参观陈列室、观看纪录片《向阳摘牌记》,还举行了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向阳镇党委为了让参观者更加方便、真实地了解向阳镇的农村改革史,还专门安排了钟敏、师用全两名解说员在今年“七一”建党节期间,为参观者义务现场讲解。同时,镇上还请回了向阳农村改革的亲历者叶文志等为全镇的机关、学校、企业等宣讲向阳农村改革的历程、意义。
记者来到位于向阳镇的四川汉舟电气公司,走进配电设备组装车间,这里机车轰鸣,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汉舟电气的前身是广汉向阳炼铁厂。我是1978年3月进的厂,是从生产队抽调过去的。”汉舟电气董事长郑学建如数家珍地讲起他与企业的成长史。
郑学建是原向阳公社8大队3队社员,是一位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家。进厂后,郑学建被派去学习了20多天的电工技术,随后当上了电工,再后来组建了工业公司电气维修部。“维修部总资产仅52元,就几把榔头、螺丝锥和扳手。凭着这些简陋的工具,我们手工造出了全乡第一台标准配电柜。这就是汉舟电气的雏形。”
如今的汉舟电气,主要产品为高端电气成套设备,已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施耐德、东芝、西门子等世界知名企业长期进行商务合作。
“十九大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抓住机遇,主动与世界一流企业合作,然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最终引领一个行业。”谈及未来,郑学建信心十足。
从四处冒烟、原始粗放的炼铁厂,到与国际一流企业合作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汉舟电气的成长史,也是整个向阳的一个缩影。
郑学建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向阳人的创业激情都被点燃了,一批电气、化工、土木、冶金、机械、铸造等企业应运而生。
在向阳镇的一间茶铺里,几位老人坐在竹椅上悠闲地喝茶、摆龙门阵。说到向阳早期乡镇企业的发展,73岁的刘婆婆突然提高嗓门:“嚯哟,一下就冒出好多企业,个体、村办、乡办,到处都是厂。随便开个啥子厂都能赚到钱。”
据了解,1990年,向阳跨入了全国百颗“中国乡镇之星”行列,是率先实现小康的乡镇之一。
如今的向阳镇,共有企业376家,2017年工业总产值逾100亿元,税收1.8亿元,经济综合实力名列广汉市第一;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国家级生态镇和全国卫生镇,纳入四川省统筹城乡试点,是全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首批工业型试点镇。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向阳,风光正好,未来可期!
新闻推荐
四川经济日报讯(向君娅记者钟正有)为切实做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2018年脱贫攻坚督查反馈问题的整改工作,广汉市林园局结...
广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广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