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空中救援大后方 今日通航产业新兴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距离震中约70公里的广汉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灾情。在积极抗震救灾的同时,广汉市主动向受灾更为严重的汶川,伸出了援助之手,利用当地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以及广汉机场的独特优势,成为了当时军航和民航开展空中救援行动的大后方。
空中救援打开安全通道
10年前的那场灾情发生后,有多少个不眠之夜,开展了多少爱心援助活动,时任中国民航报社驻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记者站站长的李忠粮依然能清楚地记得。他告诉记者,当时学校在做好自身抗震救灾工作、确保师生安全的同时,于5月15日,根据有关会议精神和民航局的决定,该校以广汉机场为基地,成立民航直升机抗震救灾指挥部。
“也正是从那一天开始,全民航13种机型34架直升机云集广汉机场。中飞院则抽调精兵强将,举全校之力保证民航直升机抗震救灾飞行任务。”李忠粮说。至此,在广汉机场拉开了中国民航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使用直升机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序幕。
回首那一段经历,曾日夜驻扎在广汉机场的塔台,身负飞行指挥组组长重任的马建新(时任中飞院广汉分院飞行三大队大队长)。“当时广汉机场停满了从全国各地赶来救援的直升机,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合理安排、调配、指挥好这些飞机,并为机组人员提供后勤保障,让他们在抗震救灾中安全地发挥出最高的飞行效率和最好的救援结果。”马建新说,由于山沟里的灾情最重、能见度也非常低,且完全没有信号,空中救援难度很大。为此,中飞院从新津分院抽调了灵巧的贝尔206直升机先行探路,为接下来开展一系列的物资投放和伤员转运,开辟出一条空中安全通道,有效确保了空中救援的飞行秩序。
让所有参与救援者欣慰的是,此次行动民航直升机共执行救援任务956架次,向灾区运送各类救灾物资770.6吨、救援人员、新闻记者708人,从灾区接运出伤员、群众等各类人员2323人,其中重伤员164人。
10年后的今天,再看当时的空中救援行动,现任中飞院航空安全运行管理办公室主任的马建新认为,那段经历为飞行人员开展空中救援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大幅提升了应急救援能力,也为广汉市的空中救援应急体系建立提供了有益参考。
打造“中国最强航空小镇”
震后10年来,灾后重建让广汉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改变。依托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和凌峰航空、新川航空、西林凤腾等企业的入驻和快速发展,广汉市的通用航空产业开始逐渐形成。2012年,“三星堆飞翔黄金周”在德阳广汉举办;2016年第十六届西博会期间,德阳高新区管委会与中国航空学会通用航空分会共同举办了国际通用航空发展高峰论坛;2017年9月19日至10月3日,2017四川国际航展在位于广汉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举行。在这次航展上,共有来自10余个国家的200余家企业汇聚一堂,共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之计,进一步提高了四川省航空航天制造业的水平,带动了德阳通航产业的升级发展。
如今,德阳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集群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集聚规模,集群创新的优势已明显出现。据数据显示,德阳高新区现有通航产业企业22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家,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6家,加拿大控股企业1家。据统计,2017年德阳高新区通航产业企业拥有有效知识产权数254项,其中,发明专利89项。2017年德阳高新区通航产业集群从业人员达到4882人,其中博士138人,留学回国人员16人。
根据《德阳高新区通用航空局产业发展详细规划》,德阳高新区将以“建设全国最大的航空基础设施整体方案设计制造基地,最具特色的军民融合航空器零部件研制基地,航空全产业链人才培训基地,最大通航旅游会展基地、中国通用航空服务价格指数发布地”为目标,打造“中国最牛航空小镇”,全力推动通航产业在短期内快速形成产业集聚和爆发,把高新区建成“飞行筑梦园、航空创享城”。
孔季虹本报记者 朱琳 实习记者 唐雨飞
新闻推荐
(记者唐茂通讯员宋嘉红)5月8日上午,为纪念第71个“世界红十字日”,进一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广汉市红十字会、广汉市卫计局在广汉金雁广场开展了“5·8”世界红十字日纪念活动,来自...
广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广汉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