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重塑乡村魅力 留住“乡愁记忆”

德阳晚报 2018-01-22 11:44 大字

原野牧场是全国首批八大休闲观光牧场之一。本报记者毛健摄

东湖乡高槐村的观光旅游发展得有声有色。资料图片

改造后的龙洞村农房“脱胎换骨”。资料图片

有机牧场还在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本报记者毛健摄

从最开始尝试性地创业,到如今发展成占地300亩、常用工30人的大型农牧场;从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单身汉娶不到媳妇,到现在个个返乡创业、在家门口做起生意,喜迎八方游客……德阳新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值得期待,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时髦”。

2017年,德阳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幸福、美丽新村的未来目标日渐清晰。这一年,全市投入资金11.17亿元,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69个,“四好”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带建设也在全力推进。

乡村刮起“创业风”

大学生纷纷投身农村

旌阳区与罗江区白马关交界处的原野有机牧场,从路边一块大石头的“疆界”起,缓缓延伸进丘陵深处,面积达300亩。牧场内,荷斯坦奶牛悠闲地吃着草。毕业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牧场总经理邱文说:“我喜欢农业,一直就想创业,我的同学很多都在创业,大家看好农村市场。”

这个农家牧场已有7年历史,去年4月正式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八大休闲观光牧场之一、西南地区唯一,所产牛奶等均为有机、绿色、纯天然。“7个合伙人都是德阳本地人,一开始只是觉得市面上的奶不安全,‘不如自己整一个\’。”邱文说,“从基础建设到土壤有机改造共花了4年,这两年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村发展,我们也有了更大的市场,订单可观。”

除了农牧业,近年来,观光旅游在德阳市也是有声有色。东湖乡高槐村内,一个个格调别致、充满文艺气息的乡间咖啡馆林立,成为市民聚会休闲的不二选择。村里不少农户农忙之余搞起了农家乐,还在“家门口”卖起了土特产。外出打工的农户,把自己小屋出租,既有人“免费装修”,还能当“包租公”“包租婆”,让不少在外打工的人都有了回乡的念头。

在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看来,德阳市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已初成气候,以旌阳区高槐村、龙洞村,广汉市沙田村,绵竹市棚花村等为代表的,包括乡村旅游、民宿、农庄、牧场等在内的多产业、多业态,已经让德阳农村向“现代化村镇”的发展转变。

村庄变“世外桃源”

“四好村”建设百花齐放

2017年,德阳提出新农村建设“3.0”版本,计划用4年时间,把成都和德阳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乡村建设成“民居风貌特色化、产业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层治理规范化、人居环境优美化”的“四好”幸福美丽新村,打造成德同城化现代农业发展示范走廊、德阳“四好”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带和成都平原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就在这一年,全市各地建成示范点16个,为示范带的建设树立了样板。截至目前,已创建省级“四好村”173个、市级“四好村”387个。

走进罗江区星光村,整洁干净的环境,通达平整的柏油路,门前和村道成排的景观花,让人以为误入“世外桃源”。而真正托起“世外桃源”的“气质”,在于全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好”的“入脑、入心”。

63岁的村民元宗万在自家平房前开出几块菜地,除了自己种一点,其它都“租”给游客。原来典型的村屋现在改造成了几个带空调、独立卫生间的“民宿”,杂物也不再乱堆乱放。

“四好”带来的改变,在大垭村更是“翻天覆地”。区委脱贫攻坚督查时督查人员点赞,从实地查看到走访了解,都令人惊喜,贫困户在摆脱贫困的同时,已悄然向“四好”嬗变,全村“风光”更美。如今,大垭村家庭环境卫生评比起来个个不服输;80多岁的周绵江夫妇,几个儿子抢着供养;村里3个麻将馆,以前总是上座率爆棚,现在打的人少了,进村文化站借书的多了。

走好路住新房

“引凤回巢”培育创业“沃土”

要发展先修路。在罗江区鄢家镇天台村,进城搞餐饮发家的农民企业家刘晓艳举家“还乡”,召集几个姊妹出资百万改建起祖屋建“养老院”。让她打主意回农村的重要原因,便是“以前做梦都希望车能从老房子前开过。现在梦想成真,交通方便了,住在乡下更安逸”。

近年来,罗江大力发展农村交通事业,建成农村产业公路180余公里,建成景观道路120余公里,带动水果等农业特色产业连片发展10余万亩,多个精品农村特色产业园区成型,促进带动旅游经济加快发展,农村公路已成为该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城乡公交通镇、通村率达100%和90%,带动产业园区核心区农民人均收入1.8万元,帮助2.8万人成功脱贫。

为改造土坯房,政策“红利”加速释放。2017年,全市234个村实施新村建改保,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582户。完成123670户农村土坯房改造的政策准备、改造规划和试点等前期工作,计划今年底前完成总目标任务的40%,到2020年底前全部完成。

在旌阳区双东镇龙洞村,农房改造探索“新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在全村22户试点建设“民宿+”,让乡村更像“乡村”。来自全国22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筑专业的师生“进驻”,让村里原本破旧的农房有了专业大师级的规划设计,该村的未来发展变得“无限可能”。

如今,农村产村融合发展已成必然。绵竹年画村、罗江白马关、广汉易家河坝、什邡马祖村等一大批农旅结合的乡村景区拔地而起,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创意农产品、农事景观等新业态、特色产业项目纷纷“冒头”。

新的一年,美丽新村迎来新的曙光。除了“四好”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带建设持续加快推进外,实施“农村厕所革命”“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进一步建设完善村道等基础设施配套等将成为新村扶贫头等大事,助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更好的改善,“让城里人也羡慕。”

本报记者伍玲

新闻推荐

四川广汉成全国首个引进摩拜电动单车的城市 首批拟投放百辆

摩拜电动单车。本文图片均来自四川新闻网1月5日,据德阳市城管局消息,摩拜电动单车在广汉率先试点,目前全国市场上仅有的6辆均在广汉。广汉成为全国首个引进摩拜电动单车的城市,成为“吃螃蟹的第一人...

广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广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