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手工技艺民俗

达州日报 2021-11-12 09:23 大字

1989年5月摄于红峰镇(原凤鸣乡)

1989年5月摄于红峰镇(原凤鸣乡)

2018年6月摄于南坝镇

“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 ——《华阳国志·巴志》

“纻”是用苎麻织成的粗布,“盐”是通过卤水提炼而成的结晶,“铜、铁”的炼成需要铸造技术,“黄润”是著名的细麻布,“鲜粉”是化妆脂粉。

这段文字表明,巴地除了有丰富的动植物外,巴人还掌握了先进的制造和加工技艺,加工品同特色农产品一样作为贡品呈献朝廷。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匠。木匠、篾匠、石匠、铁匠、灰匠、盖瓦匠、弹花匠、草鞋匠、骟匠、剃头匠、染匠、漆匠……分门别类的能工巧匠凭借自己的手艺服务乡民,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巴地的制陶、金属冶铸技术相当先进。罗家坝遗址出土文物中,曾出土大量陶器、铜器。釜、瓮等大型陶器使用手制法,内壁可见泥条盘筑的痕迹,并采取慢轮修整技术,使器物表面较为光滑。豆、尖底盏等小型陶器使用轮制法,内壁可见轮制的痕迹。M33墓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豆,从图像男女的服饰和手持物推测,男人从事战争和狩猎,女人负责宴乐、歌舞及采桑。从制作工艺看,属于嵌错铜器,即在铸造好的青铜器表面嵌入铅类物质,再将青铜器表面错光磨平,从而形成大面积图像,这在当时是一种新兴的工艺技术。

宋代,巴地的手工业相当发达。达州市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宣汉县出土的金头饰,纯金制作,净重43.6克,雕刻的花草、鸟兽纹饰达到精妙绝伦的地步。清代,宣汉民窑的制瓷工艺闻名全川,宣汉县文管所收藏的清代瓷盘瓷瓶造型优美,色彩丰富,纹饰讲究,观赏性极强。

《东乡县志(嘉庆版)》载:“竹工善用竹为几、为床。石工能就石雕刻人物、花卉,尤称工巧。”巴人使用简单的工具,以手工劳动的方式,将巴地丰富的竹、木、石等资源经过艺术加工制作成民间工艺品,兼具实用性和欣赏性。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一般而言,工匠群体都有这样一种普遍现象,要么具有亲缘关系、沾亲带故,要么具有地缘关系、来自同方。

行业内保密、行业外神秘。不管是“传男不传女”,还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店”,十年学徒、十年副手,十年操刀、十年坚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代代相传。《诗经》中有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真切地描绘出古代工匠在加工玉器时反复琢磨的场景。传统的手工艺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机械自动化的出现,有的已经失传,有的正在消失。

宣汉县成立的四川达州普光经济开发区,2019年1月经省政府批复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分中国普光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园、柳池工业园、南坝工业园、锂钾综合开发产业园四个工业园区。经开区累计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19亿元,入驻企业73家,其中规上企业37家,竣工投产企业63家,基本形成了天然气能源、微玻纤、冶金、机械、建材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格局。

第一节 木匠篾匠

木匠从事木材加工,使用曲尺测量、墨斗画线,经过斧砍、锛削、锯断、刨平、凿孔,榫头与卯眼要严丝合缝,木器大到房屋建造的柱梁檩椽、亭台楼榭,小到居家应用的桌椅板凳、床柜桶案。篾匠从事竹材加工,经过选竹、破竹、划竹等工序,一根完整的竹子变成各种各样的篾片或篾丝,再经过一番编织,篮、箩、篼、箕、筐等篾器脱胎而出。

木匠

木匠是制造或修理木器、制造和安装房屋木质构件的工人。这是一种古老的行业,祖师爷为鲁班。制作各种家具、门窗框架离不开木匠,建筑行业、装饰行业、广告行业等也离不开木匠。

□冉奎 谢兴双 宣汉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提供

新闻推荐

都是甲虫惹的祸

□宣汉县南坝二小四(1)班/王毓恬“嘀嗒嘀嗒——”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雨雾朦胧的校园里,欲滴的露水舍不得娇小的丁香花,总不...

宣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