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河村,古韵悠悠 花果飘香
黄家大院民居
龙潭河村全景图 (市住建局提供)
龙潭河村地处宣汉县庙安镇东部,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人口不足800人。村虽小,但这里古院落众多,高低错落;群山环抱,苍翠欲滴;河流蜿蜒,溪水淙淙;古树遍布,古墓留存;良田环绕,花果飘香。好一幅古韵悠悠、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画卷。2016年,龙潭河村顺利迈进全国第四批传统村落的行列。
传统建筑依山就势
龙潭河村遍布古民居建筑群,建筑类型多样,工艺及传统民居式样独特丰富,农耕文化符号齐全,整体民俗面貌颇具特色。村落主要以苦竹坝五层院子、黄家扁黄家大院等空间为中心分布形成的53个小院落。这里的建筑重视风水,顺应天然,不拘泥于形式,格局依山就势,自然飘逸,整体风格与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体现出了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理念。建筑式样有一字形、三合院、四合院,保存较好的有40处。
据《宣汉县陈氏新族谱》《巴域黄氏宗谱》和当地残存的碑刻文字记载,自古居住在龙潭河的朱氏、熊氏两族人,在“八大王”张献忠剿灭四川时仅幸存朱学良一家3人和熊兴华一家2人。陈氏、黄氏、桂氏家族由湖广填川来到这里,聚族而居,世代生息繁衍,逐渐具备家园营建与开发的能力和条件,从明代开始修建院落。这些院落的建筑大多为人字水、青瓦屋顶、穿斗木架构,坐北朝南,以中间堂屋为轴线,左右对称,有面宽三间或五间的。堂屋左右为正房,挨正房为转角。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左右直下两竖列为厢房,东西厢房各以小堂屋为中心,中间便是大门和过廊。房前的石砌阶沿,是居民休闲聊天、商议农事、临时放置农具、雨天晾晒和堆码粮食的重要场所。阶沿外的院坝,多用长方形石板拼铺而成,院坝中间以堂屋朝向为中轴线铺设甬道,甬道的石板长宽一致,以“生老病死苦”五字为数,从甬道的第一块石板数起,其最后一块石板要落在“生”字上。房子四壁多用木板装成图案形,为采光需要,在壁面设计安装推窗或固定窗户。窗棂上,采用镂雕、透雕、圆雕手法,雕刻有五福临门、喜上眉梢、福禄双全、双龙献寿、多子多福、三阳开泰、字格、历史人物等图案,边版装饰大多用浅浮雕写意或缠枝花卉。中堂的中梁上,多画有太极图或如意缠枝花卉等图案。
黄氏宗祠和黄家大院是龙潭河村保存最好的、艺术性最高的建筑,镂雕、透雕、圆雕等雕刻手法展示出匠人精湛的技艺,整个建筑透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彰显出黄氏家族昔日的繁荣;成为磨刀石的正房右边的石阶沿,留下20多处凹痕,透露出年代的久远。
古寨古墓古树遍全村
龙潭河村,除了古色古香的民居外,还拥有古寨、古军事要地,随处还可见古墓、古树,使这个藏在深山的村落无处不显示出历史的厚重。
公元420—1055年,距龙潭河村四公里处的东林乡先后设置有建始县、石鼓县、石鼓郡。龙潭河村南面的蒋家山,是庙安镇最高的台地,山峰海拔942米,四围悬岩峭壁,山顶建有瓦岗寨(又称内阁城,传说为程咬金所修建)。与瓦岗寨遥遥相望的木桶寨也是古时的一军事要塞,从远处观望,酷似木桶,因而得名木桶寨,原建有云浪寺,现留有遗址,是南望达州市区和州河的好地方。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湖北各地白莲教教首,秘密商量共同起事,并付诸行动,四川的白莲教徒纷纷响应。第二年九月,达州白莲教教首徐添德,东乡(今四川宣汉)教首王三槐、冷天禄等率众起义。王三槐、冷天禄在龙潭河沿岸设置“五营四哨”,五营即范家营、罗家营、汤家营、王家营、邱家营;四哨即龙安、木桶、金斗、南垭。王三槐把龙潭河村当作宣汉白莲教活动的重要场所。龙潭河村成为当年的重要军事屏障、物资保障基地和陆路通往达州城的必经官道。
龙潭河村自然少不了龙王庙。这座位于4组的庙,由石头砌成,庙宇高4米,宽4米,长3米,庙内有一尊龙王,庙门上有一副对联:雨布寰中三农有获,膏流地下万姓共沾。庙前一泓汩汩而流的山泉水,冬暖而夏凉,常年不断。
村落中分布着21座规模恢弘、雕刻精美的古墓,其中12座建于清朝。在通往宣汉县城的公路旁,有座进士黄升正的夫妻合葬墓,墓碑高约3米,正面为浮雕,碑首蟠龙,两侧行龙祥云,两侧下方戏剧人物,无不栩栩如生。村中随处可见一百多年或上二百多年古树。陈家大院旁古墓侧的古柏树,树龄260多年,如伞似盖,长势旺盛,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这里的古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而且是绿色的活化石。
留下众多传说故事
龙潭河村,既是花果之乡,又是文化富矿之地,留下了许多传说故事。
不吃龙潭鱼的传说:绵延10余公里的龙潭河,是龙潭河村域内的主要溪流,河水清澈见底,与周边的田地、山脉、森林、村落、道路组合成天人合一的人间美景。传说龙潭河中有条龙,时常盘踞在60多米深的水潭中,不施云播雨,因而周边常常出现干旱。这一年,又遇到了大旱,龙潭河沿岸的树木枯死,庄稼无法栽种。根据以往只要老天不下雨,就去挑龙潭中的水,让太阳晒着龙背就能下雨的经验,龙潭河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近300人自发带上水桶去挑龙潭水,挑了两天,见到了潭底,发现一条10米长、3米宽的石穴,石穴深不见底,村民准备第三天继续挑水,结果龙怕晒背,于是在当晚下了一场大雨,解决了村民的用水问题。知恩图报的村民为报答龙的关爱,将龙潭中的鱼当作龙的化身,不仅不下龙潭捕鱼,也不敢吃龙潭中的鱼。
袁龙求雨的传说:袁龙出生于龙潭村,善于求雨,人称袁雨师。传说清朝嘉庆年间,绥定府辖区旱灾严重,绥定府府台派公差二人到袁家湾拜请袁雨师求雨。公差找到袁龙,袁龙谎称雨师不在家。等到天黑时,袁龙叫公差拿着米筛到龙王庙前河沟端泉水煮饭吃,公差此刻才知道袁龙正是他们要找的袁雨师。第二天,袁龙随公差同到绥定府,府台限袁龙三天之内求到雨。袁龙每天既不烧香求雨,也不祭天拜神,而是成天睡觉。府台见状很是气愤,吩咐手下,如果袁龙在三天内求不到雨,就把他扔进油锅处死。到了第三天,袁龙在绥定府衙门前的空坝上摆放一张八仙桌,邀请府台大人一同走上桌子,并在自己的五个手指上写上“雷”字,请府台手握五个鸡蛋,同时约定,袁龙伸出一个手指,府台就迎空抛出一个鸡蛋。午时三刻刚到,袁龙伸出一个手指,府台也抛出一个鸡蛋,结果晴天一个霹雳,雷声震耳,府台慌了神,未等袁龙伸出手指就抛出剩下的四个鸡蛋,袁龙被迫同时伸出其余四指,顿时雷鸣电闪,乌云翻滚,天空中下起了倾盆大雨。而袁龙所站的八仙桌上空艳阳依然高照。府台对袁龙敬佩至极,当场手书“名登天府”赠与袁龙,之后,府台又派人将四字雕刻在一个2米长、1米宽的木质匾上,送到了袁龙家中。袁龙从此名声大震,四里八乡的群众,但凡遇到旱灾,都会找袁雨师求雨。
苦竹坝的传说:传说陈国林、陈国品两兄弟带着铜菩萨从东乡二重岩斋公井出发,坐船到了东林河,吃了午饭,边休息边吸土烟,吸完土烟后哥哥陈国林对弟弟说:“国品,我们走到一起不便于创业、发展,还是分开走好些。我带着铜菩萨往沟里走,你多带点钱粮往山上走。过年的时候我们再来往。”弟弟陈国品回答说:“好嘛,大凡小事还是跟我报个信啊!”“要得。”两兄弟分手后,弟弟陈国品到陈家岩;哥哥则继续往前走,发现一平坝,地势开阔,茂林修竹,于是就定居在这里,繁衍生息。很多年后,住在坝中的人不是长疮就是得病,多灾多难的,都以为是坝中的狮子石在作怪,于是就将附近的苦竹栽植在石狮子的口里,以此来祈求消除灾殃。这样一来,也就有了苦竹坝的名字。
世外桃源鱼米之乡
庙安镇是有名的花果山,脆李畅销全国。地处庙安镇核心地带的龙潭河村,东、西、北面有蒋家山、中山、牛背山三山环绕,南面千丘塝为农业高产区,龙潭河横穿全村,中间呈带状小平原。这里山清水秀,风光秀美,气候宜人,土壤肥沃,盛产水稻、折耳根、猕猴桃等农作物,鲫鱼、鲢鱼、草鱼等鱼类,是庙安乡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如今,这里是乡村游的目的地之一,每年“李花节”“采摘节”时,村内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数百年前,龙潭河村黄氏始祖黄方,从宣汉县胡家场虎跳河黄家坝迁入庙安龙背山,启动开山造田的序幕,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劳作,造就良田千亩,得名千丘塝;而今,龙背山的人们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大兴水利,把千丘塝建成了旱涝保收的粮仓,龙背山则变成了花果山。□郑景瑞
(李雍、廖洋、王泽平对本文有帮助,参考了传统村落申报资料,特此致谢!)
新闻推荐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向也)昨日,四川省圆又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同心台)达州营运中心的工作人员为困难家庭送去了温暖,表...
宣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宣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