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通“致富路” 种下“摇钱树” 记达州市第五届劳动模范姚文太
在宣汉县庙安乡八庙村,有这样一个人,有人说他傻,居然摔掉“铁饭碗”甘当小“村官”,拿出存款、卖掉耕牛带头捐款。但更多人感激他,亲切地称他为“花果山上的致富恩人”,他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农村公路建设工作先进个人,被四川省委表彰为“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他就是八庙村党支部书记姚文太,今年,他被评为达州市第五届劳动模范。
舍掉“金饭碗”,回家当“村官”
今年52岁的姚文太曾是宣汉县烟草公司的一名技术员,拥有人人羡慕的“金饭碗”。而家乡的贫穷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于1997年3月毅然辞职回家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面对家人的不理解、朋友的不支持,他却坚定地在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一干就是22年。
22年来,他始终坚持“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十年见成效,一定要改变家乡”的理念,带领八庙村走出了一条“脆李致富,旅游添彩”的新路子。如今,八庙村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致富路”,村民种下了的脆李变成了“摇钱树”,贫瘠的山村变成了富裕的“花果山”。
修通“致富路”,种下“摇钱树”
“骑着摩托当耕田,看到小车当过年,农副产品烂在田,上千群众苦难言。”姚文太刚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修路迫在眉睫。该村规划修建村组道路30余公里,但仅修毛坯路就要200多万元。为筹钱,姚文太卖掉耕牛带头捐款,村民也自筹100余万。随后,他带领全村老少连续奋战30多个月,新建并硬化村组道路35公里、产业道50公里,新建旅游景观10处,新建人饮水池25处,整治维修水库1座、山坪塘25口,新建及维修水渠20公里。
基础条件好了,群众的腰包也要鼓起来才行。2000年初,姚文太和几名党员干部带头试种了秋番茄、脆甜柿、草莓等农作物。在试种3年间,他又自掏腰包5万余元带领村民外出考察,终于找到了产业发展之路——种植脆红李。经过10多年的引导和扶持,脆红李种植成为八庙村的支柱产业。如今,该村脆红李种植规模达到3500余亩,年产脆李1500万斤,年创产值5000余万元,人均收入突破2.5万元,八庙村也从“贫困村”华丽变身为“小康村”。当地老百姓嘴边时常挂着两句话,“一亩果园十亩田,轻轻松松挣万元”“千元树,万元田,跟着支书挣大钱。”
为了促进农特产品畅销,姚文太牵头组建了八庙村脆李专业合作社、八庙村集体经济发展联合社,并先后与全国各地水果市场签订了脆李销售合同,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同时,由集体经济发展联合社建起了标准的脆李母本园和苗圃基地,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支书是好人,群众当亲人
“既然村民选我当村支书,我就必须当好带头人。”姚文太时刻这样警醒自己。在他的带领下,通过全村村民的努力,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255人在2018年如期脱贫。
帮扶群众,他率先垂范。翻开姚文太的《服务群众记录簿》,可以看到他天天行走在田间地头,经常出现在群众家里,指导果树种植,关心百姓的冷暖。村民缺乏技术,不懂管理,他就手把手地教;村民没有苗子,没有劳动力,他就为群众送到家门口。姚文太带领党员干部发动先富起来的群众在果园中建设新农村、微田园、小花园,村民住上了乡村别墅,办起了农家乐。
八庙村先后被评为“全省百强名村”“全省十佳产业兴旺村”“全省乡村振兴建设示范村”“省级四好村”“全市最美宜居乡村”“达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宣汉先进基层党组织”。
如今,姚文太正带领八庙村村民大力推行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誓把山区变景区,真正建成幸福美丽花果山。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乙斯
新闻推荐
春种秋收,春华秋实,又到了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9月22日,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格外热闹,达州市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在...
宣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宣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