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达州人的高考故事 考后喝了三两酒 压卷卵石揣回家

达州晚报 2020-07-07 09:57 大字

黄立新的高考成绩单

黄立新(左一)和同学在北大图书馆前合影【受访者简介】黄立新,四川大竹人,1966年生,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四川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

谢谦第一次在天安门前留影

2020年7月7日,高考将正式拉开序幕。和往年不同,今年的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

老照片、学生证、高考成绩单……人们也晒出各种旧物,缅怀自己那段奋斗过的青春岁月。时光荏苒,故梦不老。每一件旧物背后,都有一段独一无二的回忆。每个人的回忆重叠起来,或许就是一个时代的际遇。

【受访者简介】

谢谦,四川宣汉人,生于1956年。先后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分别获工学学士、文学硕士与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语文卷上写英语 考后喝了三两酒

1977年冬天,570万名考生走进了高考考场。1978年春天,27.3万名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踏进了大学校园。宣汉男生谢谦即是其中之一。“我们宣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如果没有高考,我最多在老家读个师范,然后在本地当个小学老师,一辈子都这样,而且这还算是我运气好。”谢谦坦言。

和谢谦的采访约在川大江安花园。一进谢谦家门,两扇书柜夺人眼球。40多年前,这样丰裕的藏书,让大多数人难以企及。谢谦回忆,当他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后,“非常振奋,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去借书,因为之前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国各地都不一样,不断地在变化。小学中学,一直都是‘混’过来的。”所幸他有自己的轨道,“当时我有个高中数学老师,他对我说,你绝对不要放弃学习!”

虽说如此,谢谦仍倍感压力,两个月后,高考在即,“(一起参加高考的)老三届高中生,虽然10多年没学了,但人家经过系统的学习训练,我们学都没学过。”周末变得弥足珍贵,他得赶着去两三百人的大礼堂听老师免费讲课。他心中的唯一念头,是“脱知青籍,走出大巴山”。

语文考试时,须默写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写完后,谢谦突发奇想,在空白处还用英文写了一遍。

考完前三科,科科顺利。“我很春风得意,哼着歌到街上面馆,与七八个同学围坐一桌。让大家惊喜的是,面馆居然特别推出粉蒸肥肉与红苕酒,且不要肉票酒票,大家各要了一碗肥肉,我却多要了三两苕酒。”

所幸三两苕酒并未阻断谢谦的大学梦。拿到录取通知书后,谢谦的北京梦终于成真。1978年3月10日,谢谦第一次在天安门前留影。多年后,他一直记得这个日子,“时年21岁零71天”。

考前看了场外国电影 考完把压卷的鹅卵石揣回家

当年,18岁的大竹男生黄立新有一个梦,身居江南,日日年年,与书为伴。彼时能看的书不多,让他印象深刻的,是魏巍的《东方》和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

北大毕业后,黄立新入职出版社,和18岁的梦里一样,他真的开始了朝夕伴书的生活。机缘巧合,他所在的出版社,出版了他喜爱的《屠场》。告别北大30余年后,已任职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多年的黄立新告诉记者,由梦境直抵现实的,是一座叫“高考”的桥。

“一定不能在省内上大学,走得越远越好,想自己去漂一下、自己去感受一下。” 黄立新坦言,“离开”对自己“很重要”,“18岁以前都在父母身边,没到过大城市,去的最大的城市是重庆,也是呆一晚就走了。想离开这个地方,想翻山越岭看看外面的世界。”按母亲的建议,他填报了北京大学,“当时我在大竹县中学,那个地区最好的中学之一,每年都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中国科技大学”。

重点中学里,苦学成风。父亲给黄立新许了个愿,预考出色就给他买块手表。很快,18岁的黄立新如愿得到了一块价值30元的钻石牌手表。

1984年7月7日,高考来临。“高考前一天,我一点都不紧张。为了放松,父亲还陪我去看了一场外国电影,好像叫《西部游侠》。”这样的轻松没能持续至高考当天,“我们应届生缩手缩脚,大气都不敢出。”黄立新还记得,“考试前,教室里会准备风油精,让考生提神。有的教室门口还准备了洗脸盆,让人洗个脸清醒清醒。有的考生久经考场,已经考了三四次。他们一会洗脸、一会搽风油精,动个不停,跟我们完全是不一样的状态。”

每个人的考卷上都镇着一枚鸭青色的鹅卵石,“压着不让考卷被风刮走。离场时,我很紧张,回家后发现,我居然把鹅卵石揣回来了。”高考三天,黄立新每天都能吃上一个鸡蛋,“平时只有过生日时才能吃”。

8月的一天晚上,父亲打听到,黄立新考了455分。这个消息让黄立新的心情瞬间大黯,“吓一跳!怎么这么低?心跌到谷底了。”柳暗花明。黄立新很快得知,原来所谓的455分,其实是本科录取线,他的考分为551分。

一天下午,黄立新刚走到学校门口,一位中年化学老师笑眯眯地叫住他说:“黄立新!你考上北大啦!”黄立新回忆说:“我很高兴,然后去看,我的名字已经写在黑板上了。”

打开录取通知书,信封上写着:“黄立新同志”。“第一次有人叫我‘同志’,瞬间觉得自己长大了。打开信封,里面写着红色的‘欢迎新同学’一类的字词,觉得自己成了北大的一员,特别骄傲,非常兴奋。”

北大四年影响了黄立新的一生,“回想起来,工作这么多年了,如果是学人文社科的,其实打的整个底子都是在大学,或者说硕士以前。那个时候积淀的东西,决定了你一生。虽然还要继续教育、继续学习,但这种底色,在那个时候就打下了。以后,永远都捡不回来。因为你的心境变了、时间变了,可能没那么执着、没那么纯粹了,而那个时候的纯粹是很可贵的。”当记者问及四年大学生活对他最大的影响时,黄立新沉吟了一下说:“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这非常重要。”

□据成都商报

新闻推荐

张拴会慰问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来临之际,近日,县委书记张拴会赴柏树镇走访慰问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给他们送去组织的关怀,并...

宣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