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那座古老的文笔塔

达州晚报 2020-05-25 09:32 大字

文笔塔

塔,源于佛教,本是佛祖的茔地,因此又称佛塔。我国从东汉第一座白马寺塔诞生至清王朝灭亡为止,所建古塔遍布大江南北。这些或独立寒山,或深藏幽谷,或雄踞旷野的古塔,既是宗教的产物,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既是砖、石、木组成的动人乐章,又是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的美妙诗篇。在达州南城就有这样一座古塔,名叫文笔塔,它不仅反映了达城古代建筑的成就,而且写下了一部生动的有形史诗。

文笔峰上建文笔塔

文笔塔位于达州南城塔坪梁达州市气象局侧,坐西朝东,北临州河,东南近达川大道一段(原通川南路)。据《达县市志》等记载,文笔塔系石质结构,九级密檐式实心塔,塔基为须弥座,塔身呈六边形,塔顶为六角攒尖顶,一至六级分别用四层长方形条石、七至八级分别用三层长方形条石切成,层层上收,下底每边边长2.7米、周长16.2米,塔顶边长0.8米,周长4.8米,塔身各级高度不等,高为14.2米,塔顶高1.5米,塔高为15.7米(一说通高12.6米)。东西底层各凿一长方形浅龛,无字。条石与条石的交接处无灰浆胶结,第一级为半边呈弧形的条石檐,二至六级饰以石刻花檐,七至八级各刻有横线的条石檐,第九级没有装饰檐边。据清朝康熙七年(1668)达州知州沈维垣《重修白马寺碑记》所称,文笔塔修建于明朝。2001年被确定为首批达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笔塔其名最早出现在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直隶达州志》上,初名文笔星;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的《达县志》记载为文星塔;民国二十七年(1938)《达县志》始称文笔塔。文笔星与文星同义。文星,即文昌星,又名文曲星。文曲星为北斗第四星,相传主文才,后称有文采的人。唐朝诗人、任过通州(今达州)司马的元稹《献荥阳公》诗写道:“词海跳波涌,文星拂坐悬”,宋朝杨无咎《南歌子》词之四也有“直教笔底有文星”之句。

文笔塔是座佛塔,为何取这样的名?沈维垣的《重修白马寺碑记》称“峰头则浮屠七级耸秀摩天,左顾森森玉笋矗出者,文笔峰也。”如今的塔坪粱,曾经山峦叠出,形似耸立的笔峰,因此得名文笔峰。佛塔修建于文笔峰上,便以其地命名文笔塔。文笔塔紧傍达城白马寺,关系密切。河南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汉地最早的佛寺,永平八年(65)汉明帝派人到达大月氏国抄得佛教经文42章,用白马将佛像和经卷驮回洛阳,永平十一年(68)建立佛寺,命名白马寺。取回的佛教经文用笔所抄录,而所建之塔酷似插在筒里的毛笔,文笔塔得名也许与此有关。

文笔塔与塔沱的省级文保单位龙爪塔遥遥相望,同为达城名胜。清朝嘉庆诗人耿近思《题龙爪塔》的“半空塔影回澜日,万倾波纹澜笔峰”,达州教谕唐学聪《游戛云亭》的“千家依山碧,两塔络山青,此日凌云上,胸襟逐眼醒”,都将文笔塔与龙爪塔一并予以咏诵。

文笔塔系白马寺遗存

罗龙洪在《文笔塔》一文称,文笔塔是白马寺之遗存,葬有白马寺高僧。文笔塔与白马寺相距不过一里左右,前东后西。白马寺为旧达城著名寺观,其修建时间,不同史志有不同记载。《达县市南外乡志》称:北宋宣和年(1119-1125)达州《雨旸感应碑》文写道,白马寺创建于唐朝开元天宝(729—755)年间,明朝崇祯甲戌年(1634)被大火烧毁,清朝康熙七年(1668)募资修复,光绪九年(1883)主持僧化什方重修白马寺禅林。民国《达县志》:白马寺,在城东金华滩对岸,明朝万历(1573—1620)时修建。

民国时期,多个单位进驻白马寺。民国三年(1914)建达县蚕桑学校;民国五年(1916)建达县农业试验场,将寺庙的后坝作为养蜂场;民国二十年(1930),达县翠屏师范学校由河市坝小学校迁至寺内。其后,农业推广所、国民党达县党部第一区第七分部、征属工厂、南外乡联保处、乡公所、南外乡中心国民小学,曾先后入驻其间。

1951年,南外乡人民政府从白马寺迁新桥狮子梁文介藩原住宅内(今华康医院处)。1958年6月,南外乡完全小学由白马寺迁石宝梁(今达川中学校址)。1956年,四川省新达水泵厂的前身、公营川北达县新达机械修造厂由二马路与老车坝交界处的原豆芽厂附近迁至南外白马寺,2006年,这里修建成洲河湾商住小区。

住在白马寺附近的柏载义(1921年出生)和张作琴(1923年出生)夫妇记得,20世纪50年代的白马寺,坐西朝东(新达厂大门也如此),门前两个很大的石狮子,庙宇面积不大,四合院,一个殿,一个姓杨的和尚,南边落脚田,北边州河,东边塔坪梁,西边幺卡子。他们经常到白马寺参加会议,公审会也在那里开,被判了死刑的人被押到附近的小河

沟旁枪决。寺庙周边比较荒凉,住家人户不多,只有务农的谢友光、用木盘搓草绳的蒲姓人家。挨州河一方是学校,他俩1949年出生的儿子柏子云,很遗憾没有到离他家只有500来米远的白马寺旁学校读书,但他常常跑到白马寺里去玩耍,看到有大大小小的菩萨,但不多。他们家离塔坪梁不到一里距离,那里有他家的一块地,多种棉花。柏子云工作的达县市针织厂,因紧挨着白马寺,职工称厂区为白马阁。

文笔塔旁修建天灯

天灯,又名点天灯,一说是旧时风俗,指新年前后,民间选择高处,悬挂彻夜通明的灯盏;二说是指旧时寺庙、商店门前常年悬挂的灯盏。从已掌握的文史资料看,达城有三处点天灯。西门外西胜街旁因祭祀绥定协副将罗思举(宣汉人),建有罗公祠,祠内允许暂时停放无钱掩埋死者的棺柩,因此夜晚阴风瑟瑟,为驱鬼镇邪,人们在其旁点天灯,故而得名天灯巷。

翠屏山上点天灯,民国二十七年(1938)的《达县志》有着这样描述:正月初九,即为上九,古人认为九在数目中表示多数,最多,最大,因此为上,又称这天是天日,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必须隆重庆祝。九与酒谐音,九不能离酒,各家各户都准备丰盛的酒宴,给玉皇大帝祝寿。这天,达城男女老少登上翠屏山敬玉皇大帝,山上人来车往,相当拥挤。山顶上,人们吃喝带来酒菜,直到黄昏才散去。晚上,山顶竖起长木架横竿,点燃天灯,照到城里,十多里远都能看见。取天一生水之义,以防止火灾,保佑清静平安,直到十六才熄灭。

同样的民国《达县志》记载:文笔塔,治东白马寺侧,清光绪十八年(1892),达县知县霍润生建天灯与此。从寥寥数语的史料中得知,当年文笔塔所在的文笔峰(塔坪梁),地处南外乡场旁,与翠屏山一样,地势较高,山顶平旷,达城人通过南外乡最早的渡口——上渡口(原仙鹤寺处),以及立石子渡口(南门渡口)过河,来到这里,开展与翠屏山类似的给玉皇大帝祝寿盛宴活动,点上天灯,祈福平安,至晚而归。当年的文笔峰上,当是天灯闪烁,人影幢幢,欢歌笑语,杯觥交错,好不热闹。

达城点天灯的习俗,后被认为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而革除,天灯被取消。

文笔塔留下的传说

文笔塔,在达城南外老人中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工匠大师鲁班带着徒弟赵巧、泰山路过达县,投宿在翠屏山上。鲁班看到偌大一座县城,竟无一座高塔,感到很遗憾,告诉徒弟:“我亲自帮这里修建一座。”赵巧、泰山两徒弟听后,都觉得师傅的想法很对。而向来不服输的泰山,此时打起了小九九,想在师傅面前露一手,与师兄赵巧一比高下,对鲁班说道:“师傅,我觉得修一座塔不对称,要修就干脆修两座,好事成双嘛,我和师兄各修一座。这件事也不有劳您了,您当裁判就行了。您看如何?”鲁班觉得泰山说得有道理,也不与赵巧商量,当即拍板:“东边的文笔峰上和西边龙爪寨各修一座九级塔。看谁修得又快又好。”鲁班当裁判,坐镇戛云亭。经过抽签,赵巧在西边修,二徒弟在东边修。同时约定:天黑动工,以翠屏山上周家公鸡鸣叫为完工时间。

天刚黑,赵巧、泰山各自开始动工修建。赵巧在龙爪寨上就地取材,制砖、烧砖,施展高超技艺,安砌青砖,搭建木楼。泰山选定雷音铺上开山取石,借用白马寺里的白龙马将石头运到文笔峰,用尽浑身解数,从下往上,由大到小安砌石,夯实内部,逐级进行装饰。当翠屏山上周家的公鸡叫的时候,赵巧修建的塔早已完工,而且用石灰对外观进行了粉刷,白晃晃的。泰山则匆匆把第九级砌好,塔顶没来得及装饰,塔身也没有进行粉刷,带有黑色。鲁班评判:“赵巧的白塔修得快,泰山的黑塔虽然没有按时建成,但技术更胜一筹,两人平分秋色,不分胜负!”

由此,黑塔成为文笔塔的另一个名字。

□社区记者 郑景瑞

(本文采写中,除文中提及者外,参考了《中国古塔》《达县地区达县市地名录》,得到黄霖鹏等人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新闻推荐

圆满完成援柬任务 符必明回到上海接受隔离观察 预计5月28日返回达州

本报讯“您将在这里接受14天的医学观察……”5月17日,是达州勇士符必明圆满完成援柬抗疫工作回到上海接受隔离的第5天。在...

宣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宣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