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扶贫产品产销两不误
抢抓春耕生产 打通销售渠道
□本报记者 侯冲“为抗疫,防滞销”——2月21日,“四川扶贫”官方抖音号正式上线,面向四川贫困地区征集滞销农产品信息,将利用“四川扶贫”公益品牌效应,协助当地滞销农货进行线上销售,让“滞销”变成“畅销”。
“给果树施肥,要注意农家肥和有机肥的占比。”同日,达州市宣汉县庙安乡八庙村党支部书记姚文太,在村民微信群里组织农户开展春耕。
产品销出去,农时抢回来。无论是“四大片区”,还是片区外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田间地头忙收获、抢农时的身影随处可见。
1.2万亩扶贫果林错区春耕
脆红李是八庙村的主导产业,共有3800亩。姚文太介绍,从2月15日开始,村里就组织农户陆续开展春耕,包括修枝、整形、除草、施肥等工作。
在整个庙安乡,脆红李的种植面积达到了1.2万亩,是名副其实的“扶贫果林”。
“每亩脆红李产值两三万元,可带动贫困户人均年增收2500元左右。”庙安乡党委书记李建军告诉记者,为防控疫情,他们采取错区春耕的方式,比如一片果林原属于10户农户,修枝时,就分3批次进行,最大限度降低林间果农数量,避免扎堆聚集。
在绵阳市北川县,农村党员干部和乡贤能人带头组建服务队,解决农业生产用工、农用物资调运问题;广元市及时种植季节适宜的蔬菜、中药材等,搞好土鸡、生猪等填槽补栏;阿坝州全力确保农资供应不断档,截至目前全州调运种子187.85吨,储备肥料9356吨、农膜4200吨,基本满足生产所需。
不断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
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南充市嘉陵区阳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弋英军仿佛坐了一趟“过山车”。
阳依种养殖专合社种植300多亩耙耙柑,带动农户80余人,其中16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耙耙柑一般都在春节前集中上市,但是今年受疫情影响,专合社日子过得艰难。
“每年过了正月初六,外地客商拉货的车就陆续进村,但今年进不来,我们连采果的工人也招不到。”弋英军说,挂在枝头的累累硕果,却成了压在他心中的一块“石头”。 7.5万公斤耙耙柑滞销,价值40多万元。这些耙耙柑如果卖不掉,专合社就无法给贫困村民支付分红、务工收入等。
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南充市农产品经营有限公司找上门来收购专合社大量耙耙柑。车子拉走耙耙柑那天,弋英军长舒一口气,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这么多耙耙柑怎么卖得掉?“我们有渠道!”南充市农产品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华磊说,他们与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合作,通过该公司旗下平台销售扶贫产品。
“截至2月19日,已销售嘉陵区扶贫产品近一万单,金额50多万元。”胡华磊说,农产品销售已辐射带动贫困户500户左右。此外,他们还雇佣本地贫困劳动力将近100人,从事产品打包、发货等工作。
省扶贫开发局项目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已积极对接商务厅、省供销社等单位,及时统计、协助行业部门发布全省扶贫产品滞销情况,精准对接省内外商超、市场、政府部门等,不断拓宽四川扶贫产品销售渠道。四川省将继续推动用标扶贫产品进市场、进餐企、进商超、进高速、进机场、进机关、进社区、进网络等“八进”行动,带动贫困老乡脱贫增收。
目前,淘宝宣布设立10亿爱心助农基金助销农产品,四川的丑柑成为重点售卖对象;京东中国特产·屏山扶贫馆,通过开展红皮土豆扶贫助农销售活动,卖出5万公斤红皮土豆;对甜橙、土鸡、黄牛肉等特色农产品,泸州市及时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以购代扶;德阳市罗江区则把防控卡点变为消费网点,城区居民当日下单,第二天就可以在小区卡口收到农产品……
新闻推荐
疫情是警报,防控是使命。自新冠肺炎防控工作启动以来,达川中学立即成立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指挥部,召开了专题工作...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