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牛鼻子”让村民过上“牛日子”

四川农村日报 2020-01-11 05:57 大字

本报讯(侯燃 特约通讯员 王兴寨)产业兴,百姓富。达州市宣汉县塔河镇石坝村将兴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不断升温的“牛经济”让村民过上了“牛”日子。

深冬时节,位于宣汉塔河镇石坝村的如意肉牛养殖场内,一头头健硕的肉牛长势喜人。对于业主曾祥兵来说,肉牛养殖让他尝到了不少甜头。“养牛这个行业收入是非常不错的,我这个牛场一年可以挣到一二十万元。”曾祥兵说。

石坝村面积20.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 500米。由于山地居多,土地干旱,多年前一直没有找到 合 适 的 产 业 项 目 。2014 年,石坝村通过多方考察,最终确立以抗病强、体型好的蜀宣花牛养殖为主打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77岁的村民肖受甫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在村“两委”鼓励下,他利用 1 万元产业周转金购买了种牛,通过 5 年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收入,也实现了脱贫。

“最多的时候有8头,那个时候价格在七八千块钱一头,现在价格又涨了。我一年通过养牛最少也要挣一万多块钱。”石坝村村民肖受甫说。

为保障肉牛养殖户效益,石坝村还利用农业项目资金对养殖大户的能繁母牛进行补助,并定期邀请畜牧专家为养殖散户和大户进行技术指导,同时与养殖大户联动发展,与牛肉制品企业建立销售合作关系,以确保产销无忧。

该村党支部书记唐舜介绍说:“这个养殖场也就是宣汉县川红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是我们石坝村规模较大的一个规模场,存栏已达到150多头,今年产值达到70多万元。我们村上也入了股的,以大户带动小户共同发展,让我们石坝村的‘牛经济’越做越活。”

目前,全村共有肉牛养殖散户200户、养殖大户3户,成立专业合作社3家,总存栏肉牛800余头,人均增收达3000余元。

“接下来我们石坝村将紧紧抓住特色养殖的‘牛鼻子’,以现有蜀宣花牛的规模为基础,不断扩大、巩固养殖规模和总量,深度挖掘种养结合模式,真正使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共同奔小康。”该村党支部书记唐舜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2019年达州经济发展亮点纷呈

(紧接第一版)万源、宣汉通过验收,49个贫困村、4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城区应急备用水源开工建设,松材线虫...

宣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宣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