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祭司习俗:“哭丧” □王先奎
上个世纪50年代,在我尚未完全懂事儿的时候,我的奶奶便去世了。在为奶奶办理丧事的那几天,从白天到夜晚,全天候都由一个从农村请来的老者(后来知道,时称“端公”)用哭声唱着奶奶的生前事迹。千年的古场镇(五宝镇)上,人们习以为常。当时,我根本不知何故。后来,随着年龄增长,也经常看到、听到街上其他老年人去世后,家里也有人在唱着同样调子的哀歌,我才知道,这是一种古老的祭司习俗:“哭丧”。相传,在宣汉全境内,这种祭司习俗“哭丧”,至今流传了将近两百多年。
“哭丧”,和当今城市里机关、单位、工厂、企业在死者的追悼会上的“致悼词”是一个意思,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前者较为古老、原生态。“哭丧”就是丧家请人为那些缺乏“悲哀”气氛的丧者亲属提高和增强“影响力”“感染力”的“沉重的悲哀”;“哭丧”更主要的是哭丧者将丧者的生平、大事纪、功绩用低回、沉重、哀怨、悲痛、荡气回肠的歌曲向参加祭奠、追悼仪式的的亲朋好友、街坊邻里哭述。哭丧者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原生态歌唱艺术和表演细胞,要用“哭”艺博得和感染全场的恸哭和哀嚎。
请人代哭,说起来不好听,而且有悖葬礼的初衷,显得有些不严肃。但是,那个年代还没有时下的祭司文化和丧葬新风尚的雏形,“哭丧”的产生的早期,都是丧者家庭的家人发自肺腑的哭述,但大多因真情实感无法完整地对丧者的生平事迹,对家庭的贡献哭述出来,这就产生了请人代为哭述。“代为哭述”对于引领当时的祭司习俗还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又尤其是那个年代的丧者亲属家庭成员,大多对死者尊敬有加、情真意切,皆处于悲哀、伤痛、迷茫状态,根本不知道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悲恸心情。而另一些人也各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很不容易临场表现,以至丧礼显得十分平淡、乏味,这就有必要让专业的人士专门的引导一下了。
据笔者考查,两百多年来,“哭丧”至今仍在全县54个乡镇、农村沿袭了下来,广为传承。甚至在宣汉县城沿河两岸,也时常听到百姓丧家传来“哭丧”之声。
“哭丧”的出现乃至流传,为宣汉的祭司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海南宣汉县智力支乡分会、海南宣汉商会三周年庆典暨换届选举大会在海口举行,商会会员、友好商协会代表及乡友近...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