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民歌唱出山里人的喜乐生活 走近首届大巴山民歌会(下)

达州日报 2019-11-08 08:18 大字

罗福益(左一)与马渡当地民歌手交流

巴山民歌《尖尖山》

民歌乃人民之歌。从古至今,无分东西南北,朝代更迭或民族信仰,在不同的地理、气候、语言、文化等各方因素的影响下,人们会以不同的形式传递自身历史和文明,而歌谣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大巴山地处四川盆地与汉中盆地之间,横跨四川、重庆、陕西、湖北,巴山儿女在连绵的山脉与丘陵中,酝酿出独特的巴文化。首届大巴山民歌会吸引了陕西、南充、重庆等地的民歌表演者,《打双麻窝子送给你》《尖尖山》等达州本地民歌,更是在此次盛会上大放异彩。

巴山民歌简朴生动

巴山民歌作品数量众多、题材丰富,极具山区农耕风格。民歌是经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凝结的是众人的智慧。正是因为素材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巴山民歌的歌词总不爱过分修饰,也不喜矫揉造作,大多简练质朴、生动灵活。

在民歌会上篇“歌从四方来——巴人能唱本乡歌”中,《尖尖山》的歌词就具有典型的巴山风味。“尖尖山,二斗坪,包谷馍馍胀死人。想吃干饭(啥)万不能,万不能。弯弯路,密密林,茅草棚棚笆笆门……”歌词采用了本地方言,不论是唱,还是念,都朗朗上口。词中的尖尖山、二斗坪、弯弯路、密密林、茅草棚、笆笆门,是对旧社会山区那贫困凄凉状况的一个写实;而“包谷馍馍胀死人”“想吃干饭万不能,万不能”则是群众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一景一情,以景寄情,全篇虽是朴实无华的口语词,却生动有灵,一字一句都淋漓地展示出旧社会劳动人民终日忙碌,还吃不上一顿饱饭的痛苦。

此外,巴山民歌歌词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结构多样,且以七言格律最为多见,“二二三”“二三二”“三二二”的韵律形式是其主要的演唱律动。《尖尖山》则是典型的三字句加七字句的形式。该歌曲调与歌词紧密结合,唱出巴山山歌“字密腔长”的韵味,贴合时代和地域特征,更添生动之气。

本土民歌地域特色浓郁

巴山民歌的体裁主要有山歌、劳动号子、小调、风俗歌四大音乐形态。山歌音调高亢、节奏自由、曲式形式多样,总与当地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尤显巴山特色。劳动号子则与劳动环境紧密结合,靠近大川的重庆有硬挺洪亮的《壮壮号子》,农耕地区的南充有舒缓欢快的《打完大麦打小麦》。小调普遍体现的是巴山人民的生活境貌,有的反映社会世态,有的反映妇女生活等,例如宣汉的《茶园幺姑娘》,歌词和旋律婉转活泼。风俗歌以婚嫁歌、丧葬歌为主,不少地区都有哭嫁的风俗,但各地因方言、习俗、地域等因素的差异,其呈现形式略有不同。

丰富的巴山民歌自然孕育出不少精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巴山背二歌》,就是巴山地区客观环境孕育出来的。从前,大巴山区的交通极为不便,山里进出的货物几乎全都要靠脚夫用背篓来运输,那时人们将这些背运货物的劳动者统称为“背二哥”,当地多叫“背老二”。深山、悬崖、峭壁、深沟……蜀道之难此处显尽,背二哥身背重物,一路爬坡上坎,为释放心中的积郁和身体的疲惫,便在一条条山路上即兴创作,并流传下“背二歌”。专家学者根据文字资料记载推测,巴山“背二歌”迄今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巴人精神文化,也是记录社会发展的活典籍,对于研究巴人历史、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性独具艺术价值。

此外,宣汉的“薅草锣鼓”也是巴山民歌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研究巴人生活状态的重要依据之一。每当到了薅草季节,土家人就会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集体劳动,这时歌手和锣鼓手面对薅草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这种农民在田间自娱自乐的形式,可消累解乏,调动劳动激情,其场面极其壮观。

巴山民歌的“高光”历史

据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罗福益介绍,早些年巴山民歌还颇有名气,上世纪50年代,轰动一时的经典大合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其实改编自巴山民歌《苏二姐》。地方文献有记载,土地革命时期,《苏二姐》曾被川陕苏区群众改编为《我随红军闹革命》,后在一次音乐工作者座谈会上无意间传开,并被诸多报刊发表,作曲家时乐蒙发现后借用该曲,写成《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周星驰在电影《功夫》中,就曾借用高亢激昂的《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作插曲。同时期,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巴山民歌《跟着太阳一路来》也惊艳亮相。

“巴山民歌是有走向世界的潜力的,但这一艺术形式在逐渐被时代淡化。”罗福益告诉记者,此届大巴山民歌会是他们音乐人期盼已久的一个交流、传播盛会,为助推呈现一出多彩、惊喜、有魅力的民歌会,他们多次组织音乐人深入大巴山,向当地人了解唱原汁原味的本地民歌和故事,搜寻各类巴山民歌元素。歌会上《打双麻窝子送给你》《渡口土家幸福歌》《尖尖山》《我上西山拴太阳》等歌,相比原曲新增了巴山民歌特有的小调、号子、山歌等元素,这是罗福益一行人,结合新时代审美情趣,专为此届歌会新编而作的。“民歌会是推出我们当地民歌的平台,将当地精品不断强力输出,这才是我们的愿望和不断努力的方向。”

□本报记者 杨蕙菱 文/图

新闻推荐

八旬老人外出拾柴失踪 民警携警犬地毯式搜救

本报讯10月27日,在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甘溪村,一名八旬老人独自外出拾柴失踪。家人、村民、民警及蓝天救援队员多方寻找,3天...

宣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宣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