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物流人 见证达州物流史

达州日报 2019-08-08 09:03 大字

达州正加快建设秦巴地区综合物流枢纽,图为中欧班列通过达州境内。(本报记者 龚其明 摄)

物流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复合型产业,对达州市经济发展、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父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解放牌货车运货;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东风牌货车运货,2019年1月份我退休了;目前儿子正从事路政工作,管理公路运输。”作为达州物流发展变化的亲历者,张建家三代物流人的故事,既是改革开放以来达州物流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同时也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货车司机是份荣誉大过辛酸的职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在达州成立了货运队44队和45队,客运队61队,货物运输由国家统一管理、调度。”张建告诉记者,1984年,25岁的他加入了父亲所在的汽车运输公司45队,开始了物流职业生涯,那时候的物流业除了管理体制,还有很多方面和现在不一样。

条件艰苦,路线单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和父亲开的是解放牌货车,每到冬天,都需要用手摇柄摇大约半个小时,预热货车的发动机。”张建回忆起以前艰苦的日子说道,“1988年,我拉了一车煤炭送往宣汉,通往宣汉只有一条泥巴路,来来往往的车辆堵了起来,从白天堵到了晚上,天下起雨,我又冷又饿,最后只有和其他驾驶员一起在山上烤玉米填饱肚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运输的货物基本上是粮食、农用物资、布匹等生产、生活必需品,运货价格是每公里每吨1.9元,通往各地的运输道路基本只有一条且还是土路,运输范围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内。

“方向盘一转,给个县长都不换。”张建引用《平凡的世界》里的一句话给记者自豪地讲述,从新中国成立时期至上世纪90年代,货车司机一直以来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1987年,给平昌的那些乡里拉去化肥,乡长每次都会陪着我们吃饭,感谢我们拉去了物资。”张建举例说,小时候,伙伴们都羡慕他有一个开货车的爸爸,父亲是货车司机一直是儿时的张建最引以为豪的事儿,这也促使张建最终也选择了司机这个职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货车是难得一见的稀罕物品,货车司机在人们心目中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当时张建每月的基本工资是37.5元,他父亲张岐义每月基本工资是43元,出车每天补贴8角,这个工资水平在当时养家糊口绰绰有余。

上世纪九十年代

市场经济体制下自主拉货收入增加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达城的经济、市场等也跟随着这股“春风”活跃起来。“那时,人们寄送物品的数量日益增加,零单物流在这时开始出现,我们经常一车一车拉市民寄的包裹快递。”张建回忆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的同时,人们对于物流的需求也被唤醒。

经开区物流港负责人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受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民间资本也开始进入达州的物流行业,零单物流在这个时期开始兴起,也就是今天达州快递业的雏形。大大小小的物流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长,集中在军分区、塔沱片区两地办“托运部”“配货站”。

“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自主拉货收入增加了,车队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单位派单变为了自己找货、自主选择,提倡多劳多得,大家都很高兴,运输范围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货车司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张建讲述道,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他驾驶的货车已换成了当时最好的东风牌货车,但是冬天仍需用手摇柄预热发动机,每个月需要定期向45队缴纳4500元的承包款。

1996年12月,达渝高速开工建设,进一步推进了达州物流运输业的发展。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宣汉吹响“厕所革命”集结号

本报讯去年以来,宣汉县在全县范围内一体化持续推进城市、农村、交通、旅游“四大厕所革命”,吹响了“厕所革命”集结号。“...

宣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宣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