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上的箭孔 系列纪实电影《巴文化探秘》(筹拍)第一集·解说词

达州日报 2019-06-07 12:06 大字

巴人印章

铜敦

铜鼎

罗家坝遗址航拍图

陶器

花边口鼓腹罐

器盖

铜罍

铜壶

山清水秀、小桥流水,恰似一幅田园风光写意水墨的宣汉罗家坝。它的寂静中,似乎带着某种神秘的期待。

朝日既白,村落寂静,几缕炊烟袅袅。稻田(或水塘)有几只白鹅悠闲地戏水觅食。远处几声狗吠,在山谷回荡。

田埂上,一双粗糙的赤脚由远及近走在青石板上。这位肩抗农具的老农叼着烟杆,看上去刚刚干完农活。朴实的面孔,沧桑的脸颊,刀刻一般的皱纹,落寞的眼神。老农牵着牛,默默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老农那双沾满泥土的赤脚走过田边地角,仿佛惊醒了草丛间还在沉睡的野花。那些沾着露水的野花们,宛如一群沉睡千年的精灵,迎风摇曳。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早晨。

时光倒回到1987年。罗家坝那个老农在用锄头挖地松土时忽然停下来,好奇地弯腰拾起一只锈蚀的箭头,用粗糙的手擦了擦上面的泥土,将它揣进衣服口袋,又继续挖地。收工之后,他顺路将这些带着泥土的东西卖给了供销社废品站,换回盐巴或叶子烟等。

接受采访时,老农吧嗒吧嗒地抽着叶子烟,在镜头前指着他家的菜地,说:“当时我不晓得这么金贵,只当是破铜烂铁,五角钱就卖了。”说完,他的嘴角浮起一个带着某种意味的微笑。

马幸辛(达州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那一年四川正在进行解放以来最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在宣汉县普光镇,县文管所工作人员郑国平意外地从乡中心校教师罗建宏那里,获知罗家坝村民在修房建屋、耕田翻地时经常发现陶片、汉砖和铜器,洪水过后还捡到过青铜罐等。

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进行了首次发掘,发现了文化堆积非常深厚的巴人文化遗址,文化堆积为11层,文化层最深达2.75米,涵盖了两汉、周、商、夏、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次发掘,使罗家坝遗址名声大振。

20世纪末,在宣汉县发现了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先秦文化遗址——罗家坝遗址,被誉为“继三星堆、金沙之后,古巴蜀文化的第三颗璀璨明珠”。

1999年,惊世之谜首次掀起冰山一角。

1999年9月,马幸辛和省考古队、宣汉县文管所工作人员一道,进驻罗家坝,开始第一次考古发掘。由于最初定为战国墓群,考古队在布方时采取打探沟的方式,发掘面积仅50平方米。结果大大出乎预料,不仅仅是墓葬,还发现了房基、灰坑、灶膛、柱洞等遗迹。此次发掘,共出土陶、铜、玉、石、骨、铁器106件,陶片2000多件。

这批出土陶器中的带眼陶火罐、圆腹绳纹釜、豆、盆等,都是巴人遗址中常见的典型器物,墓葬中随葬的青铜柳叶形剑和弧刃小园钺是巴人墓中代表性物件,男性墓中还随葬有兵器。所有线索都显示出遗址与巴人、巴文化有关系。

三星堆遗址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原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王琼认为,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有“三个证明”:第一,证明了华夏起源的多样性;第二,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第三,三星堆遗址多期挖掘考古,证明了古巴蜀是一个完整的古国,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

四川地区古称“蜀”,巴族人建立巴国,故而,四川亦称“巴蜀”。嘉陵江流域和成都平原早在史前时期,就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其年代下限都延续到了距今3700年左右。此后,约相当于中原商代晚期,各自发展进入青铜时代。一个在嘉陵江流域和三峡地区发展出巴文化,另一个在川西平原发展为蜀文化。

三星堆博物馆展品:剑、戈、矛、服饰、铜豆等。那张褪色的《古代巴蜀示意地图》上,可以勾勒出嘉陵江流域和三峡、川西平原区域。

宋小武(国家一级作家、著名剧作家):所谓巴蜀文化,长期以来,研究内容上蜀多巴少。而提法上巴还在蜀的前面,巴蜀巴蜀,应先有巴,后有蜀。《华阳国志》载:武王克殷,封宗姬于巴。这是说公元前11世纪西周建立以后,分封他们的宗族到原巴国所在地去称王道号,爵位是子爵,史称巴子国。

关于巴名称的由来,关于巴人建国,一直以来,研究巴文化的学者专家众说纷纭,各执一词。那些治学严谨的老学者令人肃然起敬,他们表示不能以已经出土的巴国青铜印、甲骨文关于商代巴方的记载,就轻易确认巴国的存在。

那么,传说中的神秘巴国真的曾经以一国之名存在于世?

王平(达州市博物馆馆长,达州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副研究员)认为,巴名称的说法,古人大致有三种:第一种说法,释为蛇。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西南有巴国,有黑蛇……。”许慎《说文·巴郡》:“巴,虫也。或曰食象蛇。”第二种说法,据《史记·张仪列传》载:“苴、蜀相攻击。”司马贞《索隐》:“苴音巴。……巴人,巴郡,本因芭苴得名,所以其字遂以苴为巴也。”第三种说法,释为河流形。据《元和郡县志》卷三十四《渝洲》条:“(渝州为)《禹贡》梁州之域,古之巴国也。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

据史料记载,巴人分五种,即龙蛇巴人、弓鱼巴人、鱼凫巴人、鳖灵巴人、白虎巴人。

罗家坝遗址的巴人是多个巴人部落中的一支,即板楯巴人。公元前1027年,即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周武王汇集了讨伐商纣王的各部落兵马。勇锐善战的巴师一战成名,威震天下。

罗家坝遗址有墓葬多处,2003年发现M33号大墓,出土随葬品共203件,其中一件为水路攻战纹铜豆。该件铜豆位于3个人骨旁,铜豆由盖和豆两部分组成。口径17.4厘米,底径10.4厘米,通高20.4厘米。盖和豆上布满了用铅类矿物质锉成的图案。

这只不同凡响的罗家坝遗址M33:18铜豆,上面那些精美的图像分为三层。

铜豆第一层图案:盖部圆形捉手上以一人为核心,左右两侧各4兽。两两四组对称纹饰,主要是宴乐、舞武、弋射图。第二层图案:两两对称的四组纹饰,主要是水陆攻战图和攻城图。第三层图案:狩猎采桑图。

真的要感谢制造铜豆的工匠们,从他们巧夺天工的双手里诞生的每一个图案,几千年后成为珍贵的考古物证。这些生动精美的图案,仍然会让我们第一次见到它时,惊叹不已。当考古学者把它小心地从泥土中捧出来时,与它的每一次触摸,都让双手激动得忍不住颤栗。它向我们证实了当时巴国的国民生活条件和军事实力。

那么,M33:18铜豆是否就是巴人国存在的旁证呢?

周武王一声令下,巴国先锋部队手执青铜长矛,踏着整齐的鼓点,边歌舞边前进,伐纣大军潮水一般冲向敌阵,挥剑斩敌,势如破竹,锐若神兵。商部吓得溃败而逃。

冲在队伍最前面的就是手执板楯的板楯蛮。

板楯即木制盾牌,轻便坚硬,使用灵巧,彩绘凶悍兽头图案,令敌人望而生畏,心生恐惧。在冷兵器时代,板楯是兵士极佳的个人防御武器。巴地各部族都擅用板楯,因此,他们聚居的地方称为“巴渠”。史书记载,带领巴渠板楯蛮攻打三秦的是刘邦麾下大将樊哙,因战功卓著,英名天下。至今达州宣汉还有个地名叫“樊哙”。

后来学者以考古资料为据,提出了三种巴文化起源说:第一种看法认为,巴文化起源于鄂西长江沿岸;第二种看法认为,巴文化起源于川北嘉陵江上游地区;第三种看法认为,巴文化起源于峡西长江沿岸。

胡昌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副研究员):4000多年前,一个历史上以刚勇尚武著称的族群出现,这个族群被称为巴人或巴族。史学界多数认为巴人起源于清江流域和汉水流域,但在考古发掘中却很难得到出土器物的印证。偏偏在没有多少记载的峡江和川东北,却发现了一系列巴人和巴文化遗迹,达州罗家坝遗址就是其中之一。

王平和胡昌钰都认为:早在5000多年前,川东北境内州河渠江流域就有人类生活繁衍,厚重的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渠县城坝遗址,重庆市开县的姚家遗址、余家坝遗址、红华崖墓群、长榜墓群和温泉窖藏出土的大量文物,都是巴文化的体现。

王平和胡昌钰合著的《巴史新探》提供新的说法:巴名称的由来说法很多,并且均持之有故。王平和胡昌钰在《巴史新探》一文中指出:还是应该以巴人的图腾崇拜为出发点,对巴名称的由来进行深一步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巴”字的含意。

众所周知,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曾经存在过图腾文化。“图腾”包含图腾是血缘亲属、图腾是祖先、图腾是保护神共三个方面的含义。所以,我们可以从巴人奉崇的图腾中去寻找其图腾祖源。清江流域以蛇为始祖崇拜,所以“巴”字,应该是“蛇”的象形字,是巴氏族的图腾标志。

原达州市文化体育广电出版局局长王隆毅在他编著的《巴文化中国史话》一书中认为:蛇在夏商之世,则以“龙”称之,甲骨文“龙字作巨口长身之虫”,即是“巴”字,龙为神化之巴。《华阳国志·巴志》所称之人(即板楯蛮)与朐忍夷者,都属于龙蛇巴人。

大蛇为蟒,蟒与龙古音相近。中国古代以蛇为图腾的部族非常多,如巴、闽、蛮与庖牺均是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后来,许多氏族被兼并、融合进来,使蛇的形象不断变化,最后形成了龙。古龙字的偏旁形符保留了“己”字,即蛇之象形。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中,对巴人的记载极少,且自相矛盾。晋人常璩《华阳国志》一书虽有专述,但那个时候巴人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消亡已久,所以此书的记载材料至今仍有争议。

关于巴的发展史,王平和胡昌钰的《巴史新探》提出了经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的观点:一是野蛮时期阶段,这一发展阶段为巫地五姓联盟以前的历史发展阶段;二是向文明社会迈进的阶段;三是沦为附属国的阶段;四是巴国独立发展阶段。这一发展阶段为距今约2700—2370年,是从楚文王元年巴叛楚开始至巴灭于秦的历史时期。

商周之际,天下大乱。周武王率八国之众灭了商。巴国应为周封的子国。成为西周的属国以后,养精蓄锐,与周边邻国和平相处,国力进一步加强。

西周末期,巴国发生内乱,导致国力削弱。在东周初期,最终沦为楚国的附庸国。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即位。同年,巴随楚国攻伐申国时叛楚,从此摆脱楚国控制。

公元前674年,秦、楚、巴三国联手灭了庸国后,三分庸地,从此巴国国力大增,随后开始向外扩张。到楚庄王时,其国力已相当雄厚。但是,转机出现在公元前551年,急于想扩大实力的巴人错误地判断了形势,再次挥师向东,伐楚围鄾,结果巴人大败,且节节败退。在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28年之间,巴再次被强大的楚国打得大败,巴王被擒,被楚封为铜梁侯。

在马幸辛的回忆中,时光倒流回2003年。当年,罗家坝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之前,曾对遗址有大致的探测,找出了遗址区和墓葬区。随后的发掘中,墓葬区的发现令人震惊。墓葬密度均在100平方米10座左右,墓内的人骨架均是头向南或西南,绝大多数是仰身直肢葬,也有少数侧身屈肢葬。从保存下来的尸骨观察,死者一般都是30至40岁左右的青壮年,老人和小孩较少,并且男性居多。

巴人不得不另立新王,并将都城向北迁往嘉陵江中游的阆中城。

忧心忡忡的巴国老臣将年轻稚气的新王扶进马车,伏地哀嚎,神情黯然地望着马车消逝在凄凉的小道远方。

惊世宝贝从一座大墓中破土而出。

编号为M33的墓葬中,出土了随葬品180件以上,大部分为铜器,不仅有兵器、生活用具、生产工具、装饰物件,还有鼎、敦等显示墓主人身份的青铜礼器,其中3件约60厘米高,旁边还放有一个名叫“铜”的礼器,并且还有陪葬人殉、牲殉的现象。

这一发现,令在场的考古工作人员欣喜若狂,“出土器物之多、种类之丰富、等级之高,在西南地区的巴文化区域内前所未有,或许这是巴国王侯之类的上层人物的墓葬。”有人当即大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足以显示这里也是巴人活动中心地代,有人甚至有了巴国皇宫的联想。

现实中的罗家坝遗址与想象中的巴国都城重叠,亦梦亦真,令无数人浮想联翩。

考古工作人员在墓葬中还发现,有的尸骨上可以明确看出被铜兵器刺入身体的现象:箭镞嵌入股骨内;铜钺砍进髋骨内;铜剑插入身体内;有的尸骨肢体残缺不全,或者骨骼位置异常。

四次挖掘的出土文物,似乎可以证明身份高贵的墓主人,极有可能是战死沙场。

最令人激动的是,那些出土的文物所有的迹象都表明,青铜器、武器、文字、印章、墓葬等级等,都在暗示巴国的存在并非捕风捉影。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看似风清月淡的罗家坝村落泥土下,不知有多少经历过生死大战的巴人将士,将鲜血和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宁静的土地上。

自古至今,大多数战争无不是以抢夺资源、获取利益为目的。公元前316年,苴侯由于与巴国交好而疏远蜀国,蜀王因此发兵攻伐苴侯。苴侯在逃往巴国的同时向秦国求援。鉴于蜀国的富饶,秦国早有灭蜀之心,于是秦国借此良机出兵灭了蜀国。

走向末路的巴国将军血染战袍、浑身是伤,仍横刀立马、目光如炬,令敌胆寒。同年十月,在蜀地基本平定后,张仪等挥兵东指,占领了巴国,并俘虏了巴王,巴国灭亡。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分其地为县”。

巴国将军重重地倒在尸首如山的战场,在摄影镜头中幻化成一座现代雕像,耸立云霄,万年景仰。

今天,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阳光下,凝视着镜头前那些巴人祖先头颅上的箭孔、那些残缺不全的白骨骷髅时,唤起的是巴国后裔对巴人祖先的一片崇敬与膜拜,似乎听见了他们曾经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呐喊,看见他们骑着战马、挥着刀剑、驰骋沙场的英武身姿。

可是,曾经惊天动地的巴国居然就像尘埃一样,消弭在某道历史的缝隙里。难以想象,是什么原因能让巴国活跃在4000多年前的历史舞台,2000多年前又突然消失?巴国的来,巴国的去,就像一场事先安排好的旷世邂逅,似乎有意要给后世留下一个永远无法揭晓的万世之谜。

作为巴地后裔,我们愿意以景仰之心,与罗家坝土地上那些山、水、树和田地一样,虔诚期待,直至地老天荒。

□曹文润/文

新闻推荐

宣汉县300余名乡村医生集中“充电”

本报讯“平常就诊,还要多给患者宣传健康扶贫政策,让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并享受到党的好政策……”5月22日,宣汉县乡村医生培训...

宣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宣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