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码头那些难以忘怀的情感和记忆

达州日报 2019-02-21 09:54 大字

40年前,达城的陆上交通还很不完善,更谈不上发达,水路是人们出行和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南门码头则是当时达城最大、最繁华的码头。如今,南门码头再也看不到当日的繁华,人们难以寻觅其曾经存在的痕迹,但对于许多老达城人来说,南门码头并不陌生。

老达城人褪色的记忆

南门口位于珠市街、翠屏路和箭亭子街三条街的交汇处。沿着交汇处路口往下走,就来到南门码头。据悉,南门码头是州河岸边的一个重要港口,当时它在川东北一带知名度很高,上游的宣汉县及下游的重庆、合川、南充、渠县等地的旅客和物资都在这里集散。记者刚到州河岸边,就辨认出了高出水平面的四四方方的码头,但仍难以想象昔日装货、卸货时的忙碌场景。

在州河边经营小生意的七旬老人税代兵对南门码头曾经的热闹场景,仍记忆犹新。据税代兵回忆,那时,乌篷船、货船等各种船只穿梭于州河之上好不热闹,吆喝声、荡桨声、喧嚣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首交响乐曲,久久回荡在南门口上空。船只多的时候,它们便排成队停在码头,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船只停泊在此,船工也闲不下来,他们要忙着装卸货物。因此,水运的发达催生了一大批搬运工并滋养了他们的生活。“每当夜幕降临,船工们三五成群在船上喝酒、下象棋、打牌……”税代兵眉飞色舞地讲道,尤其是酷夏的傍晚,人们都会从闷热的木房走出来,涌向河边,一排排坐在南门口的石梯上吹河风。还有不少细娃儿在河里洗澡,黑压压一大片,水声和嬉戏声此起彼伏。

商贾云集不夜天

“那时旅客多、工人多,南门口岸边做生意的也多,当时我家一直在这附近做水果生意。”回忆起南门口的往日喧哗,税代兵讲得更起劲了。“当时做布匹的、做盐巴的、做绸缎的以及做小本生意的各行各业商家都云集于此,街两边有不少饭馆、旅馆、百货店和各种名特小吃。”他告诉记者,许多运输船只经过这里时都会停下,或进行交易,或下来吃碗面,或买点水果。而附近的居民,也很喜欢往码头跑,三五成群结伴在河边洗衣服聊家常,热闹极了。

新中国成立后,便利快捷的陆上交通逐步成为客货运主角,码头就渐渐失去往日的人气。直到改革开放后,政府对州河沿岸进行改造,修建了滨河游园,一度沉寂的河边再次热闹起来。税代兵说,夏天,从南门口到通川桥的沙滩上,纳凉、喝茶、散步、吃夜宵、跳广场舞的人络绎不绝,沿岸灯火灿烂,人声鼎沸,一派不夜城之景象。

退出历史舞台

化身滨河风景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交通逐渐完善,水路作为交通工具形式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2000年后,南门口建起了高楼大厦,沟通老城区与南城的廊桥投入使用。”税代兵说,如今州河两边林立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滨河游园逐步改造完善,南门口人来人往依旧热闹非凡,可南门码头的江湖风云渐渐淹没在时光的洪流中。2017年9月前后,南门码头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税代兵感慨道:“虽然南门码头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但是,那些特定的‘时代印记’却在许多老达城人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经历的那些情感和记忆很难忘怀。”

老达城人记忆中的南门码头,如今转变了面貌,也没有了船工号子,当我们重新来到这里的时候,见到的是一条全新的滨河游园景观。它正以崭新的形式继续记述着这个城市中正在发生的故事……

□本报记者 蒋金洪

新闻推荐

在外乡友回乡办“春晚” 情暖故乡感动乡亲

本报讯2月4日是农历大年三十,宣汉县智力支乡联谊会海南分会牵头组织多名在外乡友回到家乡,在宣汉县茶河镇平楼中心校举办了...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