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阁老开河造福桑梓 龙王潭修庙“占卜晴雨”(下)

达州晚报 2018-07-09 10:32 大字

再来说龙王潭修庙。

“龙”,古代传说是一种有鳞、角、须、爪,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生活在深潭或者有水的洞穴之中,所以各地就有龙潭、龙滩、龙洞、龙井……因它能兴云作雨,民间就把龙予以神化。老百姓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在一些水潭、水洞处建龙王庙,塑龙王神像,四时祭祀。特别是久旱不雨,官民就设坛打醮求龙王发善心,降雨救民。这样看来,龙王爷虽是地方神、俗神,在仙界神界说来职级虽低,但与民间百姓利害息息相关,尤其是农民不敢怠慢它。加上中国汉字中“龙”的使用频率相当高,涉龙的地名车载斗量,涉龙的“龙门阵”汗牛充栋,村落院坝、城镇茶坊酒肆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坐下来或牵强附会,或穿靴戴帽演绎出摆不完的龙门阵。

俗话说“无钉不挂帽”。卫承芳在龙王潭修庙并不是空穴来风。见诸于文字记载是清乾隆版《直隶达州志·卷二·山水》原版第二页载:“明月潭,治东七里,天欲雨则水喧鸣,晴亦然,土人以此占候”。嘉庆版《达县志》和民间版《达县志》记述得更明白一些:“明月潭,广近百亩,中有沙洲,峰峦四映,境极清幽,庙建潭上,每岁官绅率祷雨于此。水鸣可占晴雨。庙有明卫清敏碑,剥落殆尽”。这段历史记叙,证明龙王潭、龙王庙与卫阁老确实有关。

不过,也得辩明明朝时候龙王潭叫“明月潭”。因其“水鸣可占晴雨”,万历十九年(1591),卫承芳奉旨在潭上东北督建一庙叫做“明惠庙”,并在庙内竖一石碑,至于供奉的什么菩萨,石碑所载内容缺载。明末清初战乱频仍,明惠庙被毁。清雍正年间(1722——1735),当地人士在明惠庙遗址旁边草丛中发现一尊铁身龙王像,便四出募化筹钱重建殿宇曰“龙王庙”。乾隆四十八年(1783)补修,原明惠庙内所竖石碑的字迹“剥落殆尽”,建庙缘由无从考究。道光元年(1841)绥定知府陈克让与达县知县刘白捐俸培修。达县城南的善男信女也在龙王庙对面修一座龙王庙,规模较小。

龙王潭位于通川区北外镇青杠(棡)垭村明月江将军滩段。龙王潭侧北公路背上青杠林内有座“大明兵备道敕授明威将军张翼龙夫妇墓”。根据北外镇《张家坪张氏族谱》载,张翼龙,号心怀,生四个儿子,其后嗣多贤达,是张爱萍将军的祖辈。由于原墓碑小字剥蚀,只存正行大字。该墓应是嘉庆后期建,清同治二年(1862)培修。墓高3.5米,碑高2.5米,墓占地35平米,墓前砌有宽3米的5级排马梯。从现存资料来看这是达州唯一存在完整的明代将军墓。

将军墓前明月江段叫“将军滩”。明月潭、明惠庙改名龙王潭、龙王庙的直接原因是“(潭)水喧鸣可占晴雨”。这句表述不甚确切,实际是滩水咆哮,预兆晴雨。明月江大沙坝下段较为平坦,明月潭上横亘一道门坎,落差较大,以致滩水喧鸣,地方人士叫它“水吼”,偶尔发生,凤凰山的人听得最明显。早晨“水吼”,且时间较短,预兆天将下雨;傍晚“水吼”,预兆天将放晴。这也许是气流风向与晴雨相关的自然现象,明月江流水对冲城北凤凰山一带,正如老年人的“顺风耳”现象。士人不解其意,认为是龙的作为,遇久旱不雨,便去龙王庙打醮祈雨。

民国年间,龙王潭圆似明镜,潭水清沏,翠峦映照,两庙对峙,宛然如画。1930年中秋,军阀刘存厚偕同僚游龙王潭,认为龙王潭是城郊胜景,出资于庙前右侧石梁上建占地约20平方米,高约7米的一座石亭,内竖4米高的石碑,赋诗于碑:《庚午中秋同僚友游通州龙王潭即事》:

龙神庙踞翠岭巅,乘兴来游八月天。

四面苍山千种树,半潭秋水一炉烟。

碧萝深处莓苔遍,古柏参天黛色妍。

隐隐滩声晴欲雨,飘飘仙侣昼谭禅。

清闲石上安棋局,放旷花丛集锦联。

红粉有情寻野出,白云无意傍溪眠。

歌余远岫衔斜日,酒泉传杯酌醴泉。

佳节难逢须共醉,南楼归看月华圆。

次年中秋,刘存厚偕同僚重游龙王潭感怀:

潭水澄心映石亭,亭中诗句愧碑铭。

重游且喜故人在,佳节欣逢桂子馨。

万里辽烽惊园破,同舟风雨怅沧溟。

红裙不解兴亡恨,犹自酣歌梦未醒。

从此,龙王潭成为旅游胜地。

1943年,绥定水力公司在龙王潭截流建92匹马力的发电站,供达县城照明,电光微弱。1981年,北外人民公社予以扩建成570瓦的发电站,龙王庙和碑亭拆毁,两棵古老的黄桷树依然挺拨,绿荫蔽空。1990年电站改制,整体出售。

前面说过,大千世界涉“龙”的龙门阵汗牛充栋,待我接着说《龙王爷外传》。既然说龙王爷是地方神、民间俗神,与“土地爷”同类。民间土地庙内塑“土地爷”,也塑“土地婆”,有土地公公当然有土地奶奶;龙王庙内为何只塑龙王爷?原来,龙王爷也有配偶,不然那龙子龙孙是哪儿来的?他俩因志趣不合,龙王婆在民间口碑不好,经常顶嘴。同居时间短,分居时间长,于是民间又演绎出一种类似蛇的神异动物,受日光月华成了“精”,有鳞、爪,无须、角,是“母龙”。神界觉得“母龙”这个名字不雅,就把它叫“蛟”,所以汉语中就有“蛟龙”这个词汇。

“蛟”常兴云作雾,发洪水,导致山崩地陷、泥石流,民间把这种现象叫做“走蛟”,走蛟造成严重灾害,所以蛟不能与龙王爷并坐受人崇拜。

先说眼前的事。

龙王潭东仅里多青棡垭村龙行(形)山居民组,有条类似龙形的山。有年夏天某日傍晚,天低地暗,乌云翻腾,狂风暴雨,崖崩地裂,泥石涌流,好似一条巨龙顺势直泻入明月江,潜入龙王潭。地方人士把这现象叫做“走蛟”。蛟径行之处成了一条涓涓溪流,所以龙行山西南面有条龙行溪。龙行山这个地面沿用至今。

“走蛟”害人的事例多得很。1974年8月9日,今北外镇高家坝白果树湾北外中学北面凤凰山腰洪水夹带泥石奔涌直下,冲毁设在古阳斗寺(今四川华兴机械厂办公大楼处)的北外公社中心小学教室、寝室、厨房共11间,没倒塌的室内存泥土高1米多,其中有重数百斤的巨石。1984年,我把这事写成自然灾害泥石流,当地有位目击者把我拉到山脚现场,指出这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地面,哪来这样大的洪水?哪有能把巨石冲走半里远这样大的力量!硬说这是“走蛟”!我实在说不明白,只好让他人解释。

1938年7月15日起,宣汉县连日大雨,前、中、后河河水猛涨。19日,饥荒坪“走蛟”,山体滑坡堵塞前河。20日午夜,堰塞湖决堤,漫江洪水奔腾而下,凌晨抵南坝场。整个南坝场只有梁子上20余家店铺没进水,下八场全街被淹。地方百姓谣传:洪水不仅咆哮如雷,水面飘来一木质榨油床底板,其上似乎有灯笼,当地驻军头目大声说“走蛟了,走蛟了!”,朝着“灯笼”(蛟的“眼睛”)放了一枪,“蛟龙”被创,在南坝场绕了一圈——“横扫南坝场”。我小的时候,经常听大人们摆“水(蛟)打南坝场”的事。

还有则更玄乎的龙门阵。

清光绪年间,绥定城黄龙寺设有塾馆,某书生在馆攻读,养了条蛇,和谐相处。几年后书生考取秀才,蛇长得又长又粗。隔了年多,秀才决意赴成都科举,临行前便请两名力夫把这条百多斤重的大蛇装在箩筐里,把蛇抬到城西北今通川区西城西圣寺社区黑沟放生。尔时,黑沟古树参天,树荫蔽日,溪流淙淙,人迹罕至。这大蛇潜居溪洞之中,受多年日光月华成了精(蛟)。

民国中期,军阀刘存厚割据达州数县,横征暴敛,下遭民怨,上惹天怒。有天,刘存厚午寐,做了噩梦,梦见潜于黑沟的“蛟龙”对他说,准备入北门经正南街去黄龙寺辞行后下州河。刘存厚醒来汗湿衣裤,“真是这样的话,这达县城还有啥子!”火速召集幕僚商量对策。扯了一阵,一致同意“炮打黑沟”,放了3大炮果然把蛟镇住,没有妄动。其后,夏秋凡遇连日大雨,刘存厚便安排炮兵在祖师楼墙台或北门城楼上放3炮予以震慑。城周故有“炮打黑沟”之说。

1998年某天,我约西城牌楼村干部李某一同到黑沟中段“龙泉山庄”上面一带观察,看不出什么形迹。近日,又去黑沟一趟,时异物非,但上段景色宜人。

“炮打黑沟”一事,当地老住户中的个别老年人还津津乐道。

新闻推荐

8月28日 巴山大峡谷开门迎客

本报讯备受广大市民关注的巴山大峡谷景区将在下月28日开门迎客!一直以来,巴山大峡谷以雄、险、奇、秀、幽而著称,其植被丰富...

宣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宣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