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走进学生心里 ——浅谈课本剧

达州日报 2018-03-24 10:41 大字

[摘要]——浅谈课本剧

□宣汉县普光中学/周相英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编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走向互动,走向生活,走向智慧,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

一、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首先,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

改编剧本?选哪一篇?怎么编?你来演什么角色?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后才能解决问题。

其次,内容新,学生对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有兴趣。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小说、记叙文改编成戏剧,剧本大部分是对话,而对话语言要规范,用词要准确,对话还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

第三,思维新,学生对创造性活动有兴趣。

编演课本剧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改编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一千个演员,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到了极致。汇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相比照,不断调整充实,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策略的优化

“求知是孩子的天性,好表现是孩子的需要”,因此,我的引导策略是在读中找戏,在戏中觅趣,在趣中显智,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表演中去。

1、在读中找戏,变静态为动态。在鼓励学生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把书读活,读出形象来。如果相机启发他们在读中找戏,那就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还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将其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言。

2、在戏中觅趣,变封闭为开放。就课本剧而言,学生在戏中不仅应寻觅情趣,而且还要获得意境,变积累为开拓。比如在编演《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秦王和唐雎之间的对话,从开始秦王“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的隐隐威胁,到后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的充满杀机,直到唐雎的“挺剑而起”,更是剑拔弩张。整场戏中,戏中有戏,戏中有趣。如何把那种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象清晰化,同学们又是上网查寻资料,又是带着问题四方求教,一旦疑团消释,那种愉悦难以言表。

3、在趣中显智,变应付为创造。每当将课本剧引进课堂时,学习氛围便显得异常活跃。改编《惠子相梁》一文时。他们把相声、小品的动作、语言借鉴过来,妙趣横生;《大话西游》式的无厘头对话,成了庄子和惠子的经典对白,同学们课后谈起仍意犹未尽。凡此种种,不能不说是一种“乐学”与“乐教”和谐共振的结果。

有人说,编演课本剧好是好,只是教学时间不够,而且会不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呢?我的经验是教读课文扎实地导,自读课文放手地学,以单元教学为主,编演课本剧为辅,每个单元只安排两课时左右,这种设计丝毫不会冲击正常上课秩序,而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演,要求学生读音正确,养成了他们重视基础的习惯;因为演,要求学生能够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文章内容;因为演,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鉴别、欣赏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因为演,学生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作文见解独到,想象丰富,个性突出。

改编课本剧要熔古今于一炉,推陈出新,要有创新意识,这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现有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可供排演课本剧的资料几乎没有,做一个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语文教师,为学生打开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吸引千百万蓬勃向上的心,让美好的戏剧艺术之花成为校园中一道瞩目的风景线!

新闻推荐

达州市持续深化林权制度改革

本报讯3月20日,记者在全市林业园林工作会议上获悉,2017年,达州市大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林业改革新突破。2018年,达州市将继续发力,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据了解,2017年,达州市印发了《完善...

宣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