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搬迁群众实现三个“来”
近年来,宣汉县紧紧围绕“产城一体,产村相融,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思路,采取“政府主导、部门整合、群众主体、科学规划、产村相融、分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建成一大批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助推幸福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宣汉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932户24320人,让这些群众实现了由“穷窝”到“金窝”的转变,不仅住上了好房子,更过上了好日子。
让搬迁群众“安心住下来”
明月乡大渔池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规模发展优质水稻、优质莲藕2600余亩,实现了“槽田藕坡地果,房前屋后微菜园;荷莲香果满枝,产村相融新村美”,让搬迁群众“安心住下来”。
宣汉县既要让搬迁群众有地种、有事干,更要让其有技能、有钱挣。为让搬迁群众“有地可种”,该县对不同类别的撂荒土地采取依法或协商的方式收回经营权,然后发包给搬迁群众耕种。对协商收回的土地,由乡镇予以适当补助,直至剩余的承包期结束。目前,该县已在3个村试点收回土地253.8亩,发包给49户搬迁户耕种。
为让搬迁群众有“一技之长”,该县根据搬迁群众的年龄结构、所需技能,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分层分类开展技能培训76期5800余人次,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群众“人手一技”,先后带动2000余名搬迁群众就地就业创业,实现了由“无门就业”向“多向择业”的转变。为让搬迁群众“就地生财”,该县在旅游景区附近安置了近万名搬迁群众,在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和不增加群众负担的前提下,由政府引进投资公司对易地搬迁住房进行投资扩建,使其具备旅游接待等服务功能,扩建部分房屋的产权归搬迁群众所有,公司拥有5至15年的使用权,其经营收入可作为投资回报,期满后无偿交给搬迁群众。以这种方法,把“搬迁房”变“商住两用房”,既保障了搬迁群众的住房需要,又为其长远致富积累了资产,找到了生财新门路。
让搬迁群众“情感融进来”
南坝镇沙湾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充分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为避免搬迁群众对新环境有陌生感和疏离感,该县帮助搬迁群众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和生产生活方式。该县创造条件让搬迁群众参与村级管理,在村组政务、财务、事物、服务等方面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实好搬迁群众的户口随迁、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使其与当地群众享有同等权利。从搬迁群众中选出一定比例的村民代表,让其参与到村集体管理。在常住人口5000人以上社区、3000人以上的贫困村新增“两委”职数,鼓励搬迁群众代表参与竞选。目前,搬迁群众有24人进入村支两委班子,208人成为村民代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提高“村规民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探索建立村民担责尽责积分管理办法,定期考评打分公示,激发搬迁群众的担责尽责激情,增强其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与当地群众共建美好新家园。
让搬迁群众“精神富起来”
缠访户不闹了、刺儿头讲理了、邻里不吵了、干群和谐了……在宣汉县峰城镇寨扁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争当“诚信·守法·感恩”模范已蔚然成风,搬迁群众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还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宣汉县在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积极开展以“诚信·守法·感恩”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促进村民“精神”脱贫。以正面教育引领,突出“诚信教育”安身立业,建立诚信档案和“红黑榜”制度,积极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突出“守法教育”良序善治,引导群众遵纪守法,推动形成法治良序;突出“感恩教育”,引导群众感恩党、感恩社会、感恩父母,以教育活动引领社会新风。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集中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先进评选活动,并举行“红灯笼”颁发仪式,为“公民道德教育先进村”颁发牌匾,为各级“模范户”颁发特制红灯笼,形成了先进包围后进、激励后进、帮扶后进的氛围。一个小小的红灯笼,让所有的搬迁群众都在参与中接受了教育。
□特约记者 漆楚良
新闻推荐
本报讯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在宣汉县城一些农资销售点,笔者看到,前来购买种子、农药及咨询各类病虫害防治的农民朋友络绎不绝。“我们像谷种、包谷种每样都准备了一二十个品种,每年都有新的种子品种上...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