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兴工强市”战略 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达州工业和信息化产业生机盎然
达州经开区大竹经开区渠县工业园区宣汉柳池工业园区通川区工业集中区开江工业园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坚持工业主导地位,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紧盯“双千亿”目标(到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努力为达州加快建成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川东北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做强支撑,达州工业和信息化产业生机盎然
十八大以来达州工业成绩斐然
大力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末,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510.5亿元,增长6.8%;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规上工业企业总户数达到510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6户、超亿元企业267户。
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工业发展支撑更加牢固。始终坚持项目优先的原则,持续开展“项目年”活动,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全市共引进工业项目154个,到位资金675亿元。全市共开工建设工业项目236个,竣工工业项目202个,完成工业投资1481亿元。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近1020.9亿元,企业装备水平和规模效益大幅提升。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市政府与中科院成都分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重点企业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成功组建全市煤焦化工、磷硫化工研究所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研发中心,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企业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进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扩大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创建中国名牌和全国驰名商标7个,创建四川名牌64个、四川著名商标45个,“达州制造”的品牌效应日益明显。全市煤炭、冶金等产业比重从2012年的47.6%下降到2016年28.9%;轻工业占比从2012年10.9%提高到2016年20.4%,提高了9.5个百分点。
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循环经济蓬勃发展。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淘汰水泥、火电、冶炼等行业31户企业的落后产能,实现节能72.3万吨标准煤。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稳妥化解140万吨钢铁和105万吨煤炭过剩产能。5年来,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0.3%,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力实施工业领域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行动计划,淘汰改造10t/h以下燃煤锅炉76台,完成217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相关产业、企业之间建立了一定的上下游关系,初步实现循环发展。达州经开区成功创建“四川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单位”“四川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成功进入全省唯一首批国家低碳产业园试点园区,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集群集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服务功能更加齐备,产业特色更加突出。截至2016年底,全市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28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平方公里、在建面积44平方公里,完成土地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13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81.3万平方米,入驻项目671个,项目总投资892亿元,其中已竣工项目373个。2016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52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82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园区管理机构全面到位,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完成,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园区品牌创建成效明显,达州经开区列入省“51025”千亿培育园区,宣汉县、大竹县园区列入省“51025”500亿培育园区,大竹县、开江县园区成功创建省特色产业基地。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市工业经济主战场。
专注民生工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宽带通信和无线网络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全光网城市,成功入围“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城市,“宽带乡村”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2亿元,城镇(乡)光纤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达到97.7%,宽带覆盖率达到83%,固定宽带接入用户41.8万户,城区家庭宽带达到20M上网能力。3G网络实现城区、乡镇全覆盖,4G网络覆盖所有城区和70%的乡镇。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大力实施两化融合百强企业示范工程、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十二五”期间,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达到68家,90%的规上企业初步实现管理信息化,60%的规上企业实现产品设计、研发信息化。
大力推动工业企业技术创新
突出规划引领,创新做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达州市始终坚持将“技术创新引领工业转型升级”理念融入到工业和信息化的各项规划中去,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突出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市经信委在编制《达州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同时编制了新材料、电子信息、化工产业等"1+5"产业发展路线图,明析了各产业发展趋势、产业链条、重点产品及需攻克的关键核心技术等内容,将技术创新贯穿到各个规划中,落实到相关产业、重点企业、具体项目中,既使达州市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有明确的方向,又使技术创新有相应产业、企业、项目的支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突出创新主体,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内在动力。技术创新企业是主体。一直以来,我们突出政策支持、强化企业家能力培训、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等多种途径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培育企业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不断地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大、对产业有拉动作用的新产品,鼓励企业在业态、模式等方面创新,加强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发主体、科研成果转化主体和利益分配的主体。目前,正原微玻纤、玉竹麻业等32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川环科技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地奥天府、川东电缆等5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创新型企业。2016年,全市工业企业专利申请611件,授权25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53件,授权36件。
突出平台打造,不断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关键在于建立企业自身的研发机构和技术队伍。为此,达州市与相关部门一道始终坚持把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研究所、研发中心等平台建设作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核心内容加以推动。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加大企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和核心技术带头人的引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培育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5家,市级3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各1家;工业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3家。同时,达州市还依托瓮福化工、达兴能源分别建立了达州市磷硫化工和煤焦化工研究所,与通川区园区合作建立了达州农产品加工联合研发设计中心。创新体系建设在技术创新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突出资源统筹,深入推进院企产学研用合作。统筹发挥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作用,引导科研院所的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向园区、企业流动集聚,提升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为产业发展服务的能力,促进全市工业转型升级。通过院企产学研用合作,缩短了企业创新流程,降低了创新的成本,防止了科研院所创新成果流失,加快了成果产业化。目前,玉竹麻业、川鼓等企业分别与省纺织科学研究院、沈阳鼓风机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16年,瓮福化工等35家重点企业分别与上海理工大学等42家科研机构开展了技术合作。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与宣汉县政府联合组建的微玻纤新材料产业应用技术研究院加快推进。玄武岩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前期工作快速推进。
科技创新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插上了丰满羽翼,但创新工作永远在路上。达州市经信委主任刘传政告诉记者,今后,达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等各项工作,加速打通工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瓶颈,为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本报记者 何晓丽 蒲正杰 廖梅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根据选举法的相关规定,达川区第二届人大常委会于2017年9月26日召开第八次会议,依法补选范继跃同志为达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市四届人大代表陈华明(通川区)、杨洪波(通川区)、肖克强(达川区)、骆...
宣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宣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