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资本成为脱贫路上“加速器”
近年来,宣汉县按照中央、省、市委要求,大力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广泛汇集工商资本参与脱贫攻坚,成功开辟一条脱贫奔康新路。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00余家企业2.15亿元工商资本实现“下乡”,创造就业岗位10000余个,培训贫困人口2248人,发展职业农民2000余人,带动3500余户贫困群众脱贫。在宣汉,工商资本“下乡”如一架“加速器”,为当地贫困群众筑就了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
释放政策红利,增强农村吸引力
在海拔1000多米的宣汉县毛坝镇天坪村,4000余亩青脆李基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乡亲们,这几天天气好得很,我们抓紧将地里的杂草除完哟……”一大早,基地负责人李仕杰就向20余名“职工”安排农事。
话音刚落,村民徐其伟扛着锄头就向地里奔去。“每个月干20多天活,能收入2000元左右,比以前自己‘单干\’好多了。”盘算着每月的收入,徐其伟高兴不已。
2016年初,宣汉县成功引进四川松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天坪村投资5000余万元,流转闲置土地建成脆李产业园,公司常年吸纳周边群众300余人务工,临时用工达1000余人次。
脱贫攻坚不能演“独角戏”,只有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才能夯实脱贫根基。近年来,宣汉县先后出台了《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管理办法》《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实施意见》等专项激励政策,重点发展一批规模化、特色化种养殖业,快速改善了农业农村基础条件。同时,该县成立农村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并联审批服务,保障各类业主简便、快捷办事,建立重点项目“一对一”挂包联系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服务单位,主动帮助解决土地流转、要素保障等具体困难,为资本“下乡”营造良好环境。
截至目前,宣汉县引进四川松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宣汉龙森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等31家龙头企业,分别在毛坝、胡家、樊哙等22个乡镇31个村“安家落户”。
推行“三金”模式,鼓足百姓钱袋子
“真没有想到,我一个农民工还能像城里人一样领到社保卡,今后老了按月领取养老金……”在与记者的谈话间,徐其伟伸手从口袋里掏出社保卡与大家“分享”。
李仕杰告诉记者,在基地干活的村民实行8小时工作制,按时上下班,按月领取工资……如今,天坪村村民成了名副其实的“上班族”。
据了解,四川松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天坪村流转土地,每年为贫困群众支付流转费160余万元,涉及316户1086人,人均增收700余元。公司每年投入社保资金近40万元,为在公司务工的45岁以下的45名贫困村民购买社保。
土地收益、养老金只是群众收益中“两金”。在宣汉县茶河镇圣水果蔬专业合作社常年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根据技术含量和劳动强度,按照每个工作日60元至100元不等支付薪酬,带动贫困农民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或经商创业,户均年收入5万元。
农业产业为主,多模式齐头并进
在吸引资本“下乡”工作中,宣汉县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以发展农业产业为主,就业、捐赠、商贸多形式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在产业帮扶活动中,宣汉县坚持“分片布局、因地制宜、集中发展”的思路,围绕区域优势资源布局产业项目,突出发展“牛、药、果、茶、菌”等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确保每个片区都有1个以上主导产业,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成功打造出“花果山”“川东莲乡”等一批万亩亿元特色产业园区,精心培育家庭农场190个。
该县坚持把提高贫困群众转移就业能力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定向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功引进各种企业进入园区,创造就业岗位上万个。积极鼓励企业家与偏远学校、贫困学生、贫困家庭、残疾人结为帮扶对子,捐资助学资金600多万元。在外企业家回到家乡从事种植、养殖、加工、乡村旅游等项目达到600多个,带动农民增收超过10亿元。
同时,以“互联网+”为抓手,借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积极培育“青联众创”等本土电商企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全力构建农村物流体系,将土特农产品、手工产品销售出去,实现村民稳定增收。
□特约记者 张平 胡果
新闻推荐
其人其画王劲松,四川宣汉桃花乡人,宣汉中学美术教师。敦实憨厚的他,平时少有言语,在宣汉的艺术圈子里,大家的印象是一位歌唱得很好的美术老师。□阿旭特约记者王兴寨文/图王劲松的风景油画在呈现其强...
宣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