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教育培训更接地气 宣汉县创新推行“夜校5+”模式
本报讯 “不到农民夜校学习,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out了!”宣汉县庙安乡农民王精明打趣地向记者评价“农民夜校”,“现在的‘夜校5+’课堂硬是把教育培训办到了农民心坎上。”
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宣汉县坚持扶贫先扶智,始终把农民教育培训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夜校独特优势,个性化开办农民夜校+公民道德讲堂+产业基地+清华远程网校+乡村广播喇叭+农村电商平台的“夜校5+”课堂,既创新教学形式,又丰富教学内容,还灵活教学时间,解决基层农民夜校认识难统一、人员难集中、活动难开展的“三难”问题,有效促进农民教育培训更接地气、更为精准。
农民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起先我们只是按照上面要求开办‘农民夜校\’……但万万没想到,农民尝到甜头,竟然发展成了‘农民夜校\’无所不教,全村老少更是乐此不疲。”庙安乡洞子村党支部书记严永琪感慨不已。
据了解,针对当前农村部分群众思想禁锢、眼界狭隘、脱贫动力不够、能力不足和支部阵地不旺、作用发挥不佳等问题,宣汉县依托村级“农民夜校”教育主阵地,大胆创新,深度对接群众需求,重点围绕脱贫攻坚、道德法治、基层治理、文明新风、感恩教育等共性科目,个性化开办“夜校5+”课堂,按照农民需要什么,就定期组织什么教学内容,通过基地培训、上门送学、网络互学、文艺下村等形式,吸引群众学习各种知识。
洞子村群众尝到的甜头,还要从该村第一书记钟浩敏与农村电商谈起。钟浩敏到村任职不久,就收集到不少群众反映,“村里种了那么多脆李,今后销售咋个办哦”。钟浩敏利用村里的“农民夜校”平台,邀请农村电商教师来村讲授农用物资代购、农特产品代售、手机充值、车票预定等电商服务操作流程,手把手教授群众实际操作,将电商平台与农民、农特产品联系起来,不断增强农民推动本土化产品宣传和营销的能力和水平。2016年,该村群众通过网络销售青脆李12多万公斤,收入300余万元。
农民想听谁讲,就请谁来
“真没看出来,平日就会个养蜂的刘二娃,走上讲台,还有板有眼。”对于最近农民夜校开展的土专家讲座,华景镇华景村村民杨凯表示学到了不少知识,“其实这种我们身边的能干人讲课,既实用、又好懂,效果非常好。”
为有效对接群众需求,宣汉县探索建立了“学用结合、以用为本”的教学管理机制,不断强化师资配备,深入开展需求调查,适时调整补充新教材,邀请本土专家进入师资队伍。记者从该县县委组织部了解到,全县各乡镇建立了不少于30人的本级“农民夜校”师资库,定期组织乡镇本级师资库教师送教下村。党委书记、班子成员带头上讲台,每年到所挂包村“农民夜校”讲课不少于4次。县级各部门(单位)结合实际,深入帮扶村开展送学上门活动,原则上每年不少于3次。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个性化开办‘夜校5+’课堂,就是为进一步提高党员群众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切实增强群众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培育更多的脱贫先锋、带富先锋、奔康先锋,营造好\‘你追我赶’的新风正气。”宣汉县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
农民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教
“‘农民夜校\’不定时、不固定地点。”在双堰村支部书记何旭看来,只要群众需要,夜校就适时开班,既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又灵活多变,难怪群众的认可度这么高。
针对群众分散居住、集中不便等特点,宣汉县以村级活动场所为依托,整合远程教育资源,利用手机短信、QQ、微信、微博等手段大力推行“网上夜校”、“掌上夜校”、“夜校微信群”,以“每周发布政策动态、组织政策学习、开展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定期不定期上载专家讲座、远程教育视频,发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政策法规、种养殖技术、业务知识、各级重要会议精神等学习内容,深入开展网上与线下问题解答,随时保持与群众的联络互动。同时,将夜校培训时间、授课内容、授课教师等信息通过乡村广播喇叭进行广泛告知,让群众提前准备、按时参与,确保实效。
“夜校5+”教技术,村组干部找销路,群众坐在家里就能得到好处。宣汉县创新推行的“夜校5+”模式,培育了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全力助推脱贫攻坚翻开崭新页面。
(黄红财 杨盛文 本报记者 罗丹)
新闻推荐
被新加坡电视台关注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