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乡村作奉献 万源市蜂桶乡两所村校七位青年教师的故事
万源市蜂桶乡距县城100余公里,是万源市最高寒的偏远乡镇。为确保山里的孩子就近入学,蜂桶乡中心校下辖的两所村小——让水坝村小、阴坡村小一直保留。近年来,万源市通过招考等方式为这两所村小配齐了师资力量,两所村小有7名青年教师。
近日,记者走进两所村小,了解了这些青年教师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哭鼻女生 铿锵玫瑰
蜂桶乡让水坝村、阴坡村,位于海拔高于1300米的老君山腰。两所村小有学生102名,7名青年教师中,1988年出生的吴金洲是中共党员,也是让水坝村校的负责人,是这个团队的“老大哥”。其余6名90后、00后的教师,来自广安市和达州市的通川区、宣汉县等地,先后从宜宾学院、四川文理学院、西华师大学等高校毕业加入这个团队。
2019年,来自广安市、年仅21岁的彭小红通过招考进入教师队伍。“我满怀欣喜来蜂桶小学上班,从龙潭河向上一路颠簸,胃里翻江倒海,着实让我难受。”她回忆上班之路时说,“山里很冷,老师们围着炉子烤火,我也把手伸了过去,没想到却把手烫伤了。”思念她的妈妈问她条件如何?她不由大哭了一场。
第二天,热情的同事提前为她准备好了早餐,一群稚嫩活泼的小孩趴在窗外,大声的喊着“又有新老师来了,大家快来看!”妈妈建议她要不放弃这份工作,她短暂沉默之后,只说了5个字“我要留下来”。
“我们两个男同志刚来到这里都有些迟疑,更何况她们五个女娃娃。00后的项月、98年出生的李倩……她们五个女生都哭过鼻子,也犹豫过,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守。”阴坡村小负责人吴海毅说。
挑战自我 六项全能
偏远山村条件艰苦,但7名青年教师挑战自我,找到了工作的价值和快乐。谈及他们的日常工作,吴海毅笑着说:“我们既是水电工,还是理发师、炊事员、保育员、押运员,六项全能高手。”
村校的电线老化了、灯泡不亮了,老师们就自己动手更换。冬季气温一般在零下5摄氏度左右,校园里的水管经常被冻坏,他们人人学会了用热接器接水管,名副其实的“水电工”。
山里的孩子大多为留守儿童,一些家庭条件有限、没能及时下山理发的学生常常蓬头垢面。他们就将每个月首周的周一下午,作为义务理发日。你负责剪指甲、他负责剪头发、我负责清洗和扎辫子,他们忙得不亦乐乎,校园里好一派热闹、暖心的场景。
为解决好孩子们中午吃饭问题,两所村小都由老师轮流为孩子们做饭。土豆烧鸡块、胡萝卜炒肉丝、冬瓜炖排骨……老师们每周尽量轮换花样,个个都变成了“烹饪大师”。
山高路远就医不便,退热贴、感冒冲剂、创可贴、消毒水等常用药是两所村小的标配。孩子们头疼脑热时,总能及时缓解。有一个下雨天,吴老师送突然生病的孩子去乡卫生院,孩子安全送到后,返程时车门却被山上的滚石砸变了形,他无任何怨言。疫情防控期间,他们上坡下坎挨家挨户进行宣讲,做到了宣讲工作不落下一户。平时放学后若下雨,他们都要分组送学生过河沟、翻山梁。冬日的早晨,他们起床后最忙碌的就是燃好教室的暖炉,让孩子们一走进教室就能感受到爱的温暖。
村里没有零售点,也没有小卖部,师生每餐的米、面、油、肉、菜等都需到山下的乡镇去采购。每到冬季,他们只有绕道重庆城口,雨雪冰霜让陡峭的山路变得更加难以行走,防滑链、枕木、撬杠、千斤顶,就成了他们出行的标配。2020年冬天的一个周末,他们驾乘的车辆打滑倾斜在山路边上,在附近村民的帮助下才脱离了险境。他们也是名副其实的“押运员”。
苦中作乐 不负使命
“村校的条件虽然很艰苦,但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吴金洲告诉记者,两所村小虽相距5公里,但都是些年青人,经常互通有无。 (紧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杨航特约记者马发海)近年来,万源市黄钟镇根据各村(社区)资源禀赋,开展分类指导,精准制定产业发展规...
万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万源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