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易地扶贫搬迁 让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集约化开展就业扶持、共生化实施旅游开发、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如今,走进万源市各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老百姓居住条件好了,身上的票子多了,他们安居乐业,觉得生活更有奔头了。
“十三五”以来,万源市牢牢把握“搬迁住房质保期”“社会融入过渡期”“后续产业培育期”“生活品质上升期”4个关键期,突出以“因人”“因地”“因势”3个重要因素为工作导向,分期、分区、分级定向精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建立起多维度多层次的后续扶持工作体系,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三因”导向 确保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走进万源市石塘镇瓦子坪村姜习会大爷家中,一家4口正围坐在餐桌边吃午饭。“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小洋房,我和儿子现在都在茶园务工,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姜习会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原来住在瓦子坪村下坪组,全家就一间土瓦房,交通闭塞,只能靠微薄收入艰难度日。2018年,他们家申请易地扶贫搬迁,当年便住进了瓦子坪村集中安置区新房。
通到门前的宽敞干净的水泥大道、安全舒适的独栋小楼,让搬进新家的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如今,姜大爷和儿子都在瓦子坪村国储农业茶叶基地务工,月收入2000元以上,彻底告别了以往贫困落后的面貌。
像姜大爷这样全家易地搬迁后摘掉“贫困帽”的贫困户,在万源市还有许多。为了确保易地搬迁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万源市因人而异,集约化开展就业扶持;因地制宜,共生化实施旅游开发;因势利导,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
因人而异
集约化开展就业扶持
万源市统筹人社、就业等部门建立就业扶持服务平台,根据搬迁群众个人特点、家庭实际和用工企业需求,开发式开展个人就业技能培训并按照年龄推荐上岗。紧邻硒旺农业产业园区的茶垭乡老洼坪安置点搬迁群众,在务工就业、土地入股、农特产品销售、年终分红等方面享有“四个优先”,引入11名搬迁群众入园务工,累计带动6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
茶垭乡李家沟村依托茶垭工业园建集中安置点,“点”在园中,“点”园融合,吸纳10余名搬迁群众入园就业,人均月增收1500余元。累计开展贫困群众实用技术培训1.5万余人次;开发公益性岗位1200余个,人均年增收3600元;通过本地就业、劳务输出、岗位招聘、自主创业等方式,基本实现了有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家庭户均1人实现就业,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因地制宜
共生化实施旅游开发
万源市充分利用“奇峰秀水”“民俗风情”“红色文化”等宝贵自然和人文资源,促进实现“田园变景区、农民成职工”的特色增收模式。
八台镇蒋家湾村茶文化小镇,结合万源市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建立天然的茶文化博物馆,展现出万源茶叶的历史、文化、变迁和特色,与八台山4A级风景区遥相呼应,年接待游客量超过10万人,安置点搬迁群众人均年增收达3500元。石塘镇瓦子坪村,积极传承“瓦子”精神,厚培“瓦村茶语”,树立“以茶兴旅、以旅促茶、茶旅融合”理念。引进国储农业、巴山雀舌等4家企业,新建茶园3500亩,带动300余户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5900余元。
伴随着景观茶园6000株大茶树和30000株五彩茶苗飘香四溢,“自强哥”兰松安、“茶公子”王灿、“新巾帼”王让银等一批让群众“点赞”的返乡创业典型不断涌现。
因势利导
规模化发展特色产业
万源市牢牢把握“建设达州北上开放‘桥头堡’”的区域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辖区内农副产品“生态、富硒、有机”的特色优势,立足搬迁地资源做文章,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同步推进安居与创业工程,走共同富裕之路。
发展条件较好且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贫困村立足“做精”“做优”,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基础条件较差、产业发展较弱的贫困村,通过与临近富裕村捆绑发展、成立合作社共同发展,实行“富带穷”“一帮一”“企业帮村、委员帮户”等方式,不断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积极探索“互联网+”新型网络宣传销售媒介,大力推广“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积极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持续加强巩固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新建特色产业基地20万亩、养殖小区22个、农村淘宝服务站191个,实现农产品上行突破1亿元大关,有效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万源市2019年顺利脱贫“摘帽”,累计减贫人数93077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31495人,撤乡并镇行政区划调整后退出村145个。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航
新闻推荐
达州市第三届青少年书画大展赛征稿火热进行 达州市各地积极踊跃组织参赛
筛选优秀作品。进行作品登记。创作书画作品。进行书画作品展示。本报讯(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王万礼杨秀琴邵明陈鲸印刘礼...
万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万源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