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买下4000公斤菜,“翻家底”借给朋友几十万…… 夏泽江干的那些“傻事”

达州晚报 2020-10-16 14:44 大字

▲夏泽江入户帮扶

这是一个深秋的正午,阳光明丽。

夏泽江领着我们一行人在万源市旧院镇余家坝村祖宅的房前屋后流连。一向木讷寡言的夏泽江一反常态,娓娓讲述着自己的童年往事。从夏泽江侃谈的言辞里,不难得知,70后的他出身并不富殷,但这并不影响他“善根”的“生长拔节”。原来,即便在无钱的日子,父母也总是接济比他们更穷的人。父母先人后己的品性深深地影响着夏泽江的成长。

2004年5月,夏泽江的父亲在万源市白沙镇创办荣世驾校,原本普通的农民家庭逐渐宽裕。由于父亲年事渐高,2012年,夏泽江从父亲手里接手驾校,由于方法得当,更因善良诚信,夏泽江的驾校业务大有起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年攀升,这使得夏泽江曾经因无力扶弱济困的忧虑大大缓解——

帮学助困泽童心

2015年12月,夏泽江去重庆城口办事,偶然发现城口一小学正在开展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

征得同意,夏泽江参与进来。活动现场,夏泽江了解到城口高燕镇一个名叫夏海燕的小女孩,父亡母走,平日跟着奶奶艰难度日。

“小妹妹,你现在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告诉我。”抚着小海燕的头,夏泽江告诉她。

“每天,我脚冻得发僵,同学们都穿着新棉鞋上学,夏叔叔,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穿上新棉鞋……”话没说完,小海燕的眼圈却红了。夏海燕的话深深刺痛了夏泽江的心,他当即上街为夏海燕买了3双新棉鞋。活动结束,夏泽江主动找到小女孩班主任和就读学校的领导,承诺以后每年为她帮扶8000元。有了夏泽江的济助,原本品学兼优的夏海燕学习劲头更足了。如今,夏海燕读高二了,成绩一直名列班级前茅。

面对经济困难的“学困生”,夏泽江同样不吝施以援手。2018年5月,夏泽江在万源市官渡小学了解到,该校三年级一名姓马的小男孩,由于缺乏家庭温暖,面黄肌瘦,性格顽劣,成绩较差。于是,夏泽江找到其班主任,当即赞助1000元,叮嘱为孩子购买学习用品,添置新衣和补充营养。

风雪送暖解危难

2017年冬,一场大雪压垮了万源市原茶垭乡李家坝村村民朱光绪的房屋。朱光绪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夏泽江打了一个求助电话……

朱光绪言语短促,战战兢兢,但夏泽江已感受到了事情的严峻急迫!他挂掉电话,立马带人往朱光绪家赶去。看见朱光绪一家在残垣断壁间抱团取暖,夏泽江鼻子陡然发酸,下定决心要帮助这个家庭走出困境。连续几天,夏泽江多方奔走,为朱光绪找木匠,换檩椽,接线路,买电器,通燃气,并将购置好的米、油、新鲜蔬菜等日常生活用品背运到朱光绪家。虽然劳累疲惫,但看到朱光绪一家基本生活无忧后,夏泽江紧蹙的眉头方舒展开来。随后,夏泽江还为朱光绪买来50只黑鸡苗,让他搞起了家庭饲养。

夏泽江的善举在李家坝村一时传为美谈,也引发了更多贫困户“效仿”,他们纷纷求助于夏泽江。夏泽江颇感为难,却又不便回绝。迄今,他帮助过的该村村民达50余户,共花费资金近6万元。

明知亏本偏要买

采访中,夏泽江的妻子王洪不时“数落”他干的一件件“傻事”。

堰塘乡虾叭口村位于万源市东南部,距万源城区近50公里。自2014年始,堰塘乡党委、政府与虾叭口村两委推行“支部+专合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结合堰塘乡地理位置、气候海拔等自然条件,种植高山甘蓝、马铃薯、红萝卜、黄瓜、四季豆等农产品。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9年冬天的一场大雪让虾叭口村的包心白蔬菜严重滞销,农户一筹莫展,干部心急如焚。

正当大家无计可施之际,夏泽江踏雪而至。在虾叭口村委,他主动向村干部提出: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2元的价格购买4000公斤滞销蔬菜。

“你这……不会吧?”一名干部似乎觉得自己听错了,眼里满是疑惑。

“如果不相信,我可以先给订金!”面对疑惑,夏泽江当场将这事定了下来。赓即,夏泽江买了整整8车蔬菜。自己的企业哪里吃得完那么多?于是夏泽江又组织零售,零售毕竟很有限,最终亏了5000多元。

为这事,妻子没少埋怨他,说他“憨痴如木头”,明摆着是亏的行情,却偏偏做出这等“傻事”。在妻子面前,夏泽江很“懂事”,挠挠后脑勺,嘿嘿一笑,故作后悔,道:“唉,我咋就没有看出这‘行情’呢?”说罢躲一边去。其实,他心里“瞭亮”着呢!

仁至义尽好疏财

在公司,夏泽江关心职工的“生活小事”更是不胜枚举。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夏泽江公司50多名员工,工作期间都是免费供饭。职工过生日也都是集体办,充分彰显了企业的温暖和凝聚力。对困难职工,他更是关心备至。

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一个名叫陈朝义的老人,体力单薄,又无技术特长,家庭异常困难,日子过得苦。夏泽江将他聘为门卫,每月发给2000元工资。陈朝义动情地告诉笔者:“要不是夏老板积德,我活命都困难哟……”

最让夏泽江揪心不已的是一个名叫王守凤的人,王守凤及其父亲、女儿都多病,老婆因忍受不了苦日子远走他乡,至今杳无音讯。眼看着一家人的日子过不下去了!夏泽江在走访中了解到王守凤还有驾车技术后,硬生生瞒住家人,将自己一台价值七八万元的车“借”给他用,放手让王守凤拿去挣生活费,而车辆每年的保养、保险等费用还是夏泽江掏腰包……

因善“败家”不言悔

采访现场,笔者从夏泽江家庭的陈设不难看出,他对自己、对家人的节俭程度近乎严苛。

其实,夏泽江的肩膀压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妻子没工作;胞姐因病多年来一直住在娘家,需要他扶养;外甥女也是他一手带大,并一直供到大学;儿子大学毕业后,工作无着落,至今还在外地打着零工;13岁的小女儿正是花钱的时候;最要紧的是,夏泽江本人和其72岁高龄的母亲还患有慢性病!

可这些,都并不影响夏泽江帮助那些比他更艰难的人。一个多年不曾交往的朋友创业,资金短缺,无奈之际找上门来开口便借几十万元。

夏泽江颇感为难,如果将仅有的一点结余都借给朋友了,自己岂不是“翻家底”了?是否同妻子商量一下再作决定?但他转念又想,商量肯定是白费口舌,妻子肯定不答应。经过几番艰难的思想斗争后,他最终让朋友如愿以偿。

“提起老夏这个人,我算是‘服’了他了!他做的好多事情又不跟我商量,做事阴悄悄的,隔多久我才晓得!”夏泽江的妻子当众埋怨开了。

“老夏,你做的事情中,还有没有老婆至今都不晓得的?”笔者小声问道。

“那——没有……”夏泽江矢口否认,却面露愧色。随后又耳语道,“如果事事都跟她商量,那我好多事情都做不成了呀!”

言及这些年所行之善,夏泽江表示:不能尽数,也从未统计过,但只要见到确有困难急需帮助的人,他总忍不住将手伸进自己的口袋……

夏泽江就是这样一个人:善根深植心田,自然发之于外,不留痕迹,不作夸饰。

□达州日报社通讯员 黄晓宇 沈宏

新闻推荐

完善市政设施 改善人居环境 万源着力打造生态宜居至美城市

万源城市绿化不断增加为绿化带植绿更换休闲座椅修补广场花台东门农贸市场焕然一新,公共厕所变得洁净卫生,中心广场凹陷地砖...

万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万源,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