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巴山的90后诗人 用“正统”抒情诗歌回望故乡

华西都市报 2020-07-26 03:56 大字

用“正统”抒情诗歌回望故乡 □张杰

2020年,最早的一批90后已迈入而立之年。三十而立对于90后诗人意味着什么?如何在匆忙的时代找到诗歌的节奏?近日,《诗刊》社主办了一场“首届90后诗歌云端峰会”。会上,王二冬、李唐、李壮、朱光明16位诗人围绕“三十而立: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与诗歌”,畅谈各自生活现状、诗人身份的确立等话题。《诗刊》主编李少君鼓励年轻的诗人们,努力将当代新诗的营养来源三大传统(包括中国古典诗歌、百年新诗、西方现代诗歌)融会贯通,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参与此次云端诗会的16位诗人中,朱光明是来自四川万源,现居成都的90后诗人。出生于1994年的朱光明,是巴山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作品曾入选诗刊社编选《我听见了时间:崛起的中国90后诗人》《2019年中国诗歌精选》等文学选本。2020年7月,朱光明的诗集《小河秋意图》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中收录了朱光明近年来在《诗刊》《青年作家》《草堂》《诗歌月刊》等文学期刊发表的一百余首诗作。其诗作大多数都是围绕山川河流展开,表达敏感、柔弱的人生迷思,内容丰富、题材广阔,既有倾心自然之歌,也有立足生活之思,亦不乏关照现实之笔。

蜀地多山且路途险阻。在刘禹锡的诗歌中,巴山楚水是典型的“凄凉地”。巴山,似乎历来都以一种神秘寒凉的形象跃于读者面前。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有巴山的名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不论古代名家怎么临摹巴山,巴山始终是文人墨客的客居之所,不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但对于诗人朱光明而言,巴山是他的故乡。

朱光明从大巴山腹心的大湾梁,走出万源,借道达县,过南充,来到成都。他在诗歌中想象自己与故乡的岷江相遇,“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岷江从岷山南麓弓杠岭出发/流经松潘、汶川、都江堰,再到我们相遇的成都”。回望大巴山,他看见自然风物,也思念亲人影踪,“大巴山,高又端,往上连着九重天/大巴山的山顶多落日、云朵、雨雪/山中多松柏、多麋鹿、多云雀/山下多村庄、河流、梨花/大巴山的地表层住着许多慈祥的人……”他也写故乡里的亲人,比如“从一个叫长沟煤矿的大门进去/之后再也没有消息”的姑父,“分散在各自的屋里/山坡或田坎”的“叔/伯//婶/娘”;当他走进一片山林,就开始怀念童年,留恋家乡,“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在我眼前/这个世界的一切我都叫得出名/这个世界的一切我都触手可及/只有在这个时候呀,这个世界才属于我/正是在这个时候呀/妈妈:千万不要唤我回家吃饭/千万不要把我赶出家门/去学习,去工作,去出人头地。”

作为一个大巴山深处走出的少年,当他走进城市,会面对生活的困惑,也会思念故乡亲人的命运。于是反反复复写故乡的山,故乡的河。写平羌小三峡、峡谷中的岷江、平原深处的小城青神、龙泉驿的菊红脆。在诗歌中他不厌其烦地提到了许多河流的名字,诸如岷江、金马河、白沙河……他是写河流,更是在写自己,以及自己这一代人。

这位自中学时期就自印诗集自称学渣的狂热诗写者,从“蓉漂”到“北漂”,再回归“蓉漂”,一直都被诗歌照耀,心有光明。《草堂》诗刊执行主编、诗人熊焱曾这样评价朱光明,从小在乡村长大,年少时叛逆的他却有着一种极具“正统”的诗歌抒情,“以温暖的笔调、澄明的吟唱,去回首岁月,打量现实,俯身自然,从中探询人与世界、生命与自然的多重联系。在这个浮躁而快速的时代里,朱光明诗歌中宛如明月清风一般的抒情秉性,恰恰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诗歌品质。”

《小河秋意图》

作者:朱光明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新闻推荐

万源:千亩高山蔬菜“订单式”销往重庆

今年以来,万源市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利用当地的“生态、富硒、有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质高山蔬菜,&ldq...

万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万源,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