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感谢信背后的扶贫故事

达州日报 2020-03-26 08:54 大字

信的内容很短,总共321字,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山区脱贫群众走出贫困后的喜悦和对党委政府深深的感激之情。

“特别感谢党的好政策和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要不是政策好,我老婆坟上草都多深了、树都多大了。”这是从一封感谢信中摘取的内容,写信人是万源市竹峪镇团包寨村村民夏跃华,他如期脱贫后给帮扶干部胡文武写了这封信。

按需帮扶 扶热了人心

现年50多岁的夏跃华和妻子向洪兰、女儿女婿、孙子孙女住在一起。2013年,向洪兰不幸患上了帕金森症,导致身体左侧肢体活动困难,无法劳动且需长期用药治疗,女儿女婿在外务工,因经常生病等原因,家庭负担一直很重,夏跃华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14年,夏跃华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来自万源市财政局和竹峪镇的扶贫干部在了解到夏跃华家具体情况后,一边与他交心谈心,一边宣讲扶贫政策,并制定实打实的帮扶计划。

首先要解决的是就医问题。免费参加医保,这是万源市对广大贫困群众实施的优惠政策,同时,实行各种补助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紧接着就是申请低保兜底和残疾补助,村干部帮着领申请表,陪着病人到医院认定,忙着到民政审批。2017年,向洪兰享受到了每月280元的低保兜底政策;2019年,又享受到了每月170元的残疾护理补助。

“在我感到绝望的时候,党委政府向我伸出了援手,帮助我住上了新房子,喝上了自来水,出门便是水泥路……”在感谢信中,夏跃华列出了自己近年来享受的诸多优惠政策,易地搬迁、饮水工程、村道建设……每一项扶助都扶到了夏跃华的心坎上,让他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夏跃华不由得为扶贫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引导发展 激活了斗志

夏跃华有一门打铁的好手艺,每到农忙时节凭着一身力气能挣近1万元,可是农忙一过,他就迷茫了,要脱贫,能致富才是关键,没有启动资金的夏跃华很无奈。

幸好有扶贫小额信贷,这无疑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了资金保障,村里、帮扶单位都为夏跃华进行了政策宣讲,这种免抵押、财政贴息的贷款政策一下子吸引了夏跃华。

“这种贷款只能用于产业发展哦。”帮扶干部胡文武一边帮他出谋划策,一边告诫他贷款的用途。

结合自身实际,夏跃华立马有了主意:在本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开办小卖部,由妻子守着,方便了邻里也补贴了家用;村里有中药材种植传统,那就开辟土地种植重楼、黄精等药材,以此获得长期的收益。虽然未到收益期,但夫妻两却从中看到了希望。

树典立杆 当好了示范

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虽然优惠,但是借贷时间不得超过3年,贷款种植的中药材要5至10年后才有收益,他从不叫苦、从不拖延,平日里总是到处找零活干,哪里修路,他就去挖路基;哪里运货物,他就去卸货。在他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小额信贷也逐渐还清,家里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别个拉你,你都不动,那就是懒惰。”夏跃华说,那些扶贫干部真的很辛苦,下雨天都在帮扶,他还亲眼看见扶贫干部在田坎上摔倒过。由此,夏跃华谈到了写这封感谢信的初衷,那就是表达感动和感恩。

夏跃华感恩奋进、主动脱贫的言行影响着身边的邻里,大家都积极寻找致富门路,努力实现增收目标。2019年,竹峪镇开展了“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通过民主推荐、村支“两委”和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等程序,夏跃华家摘得了“感恩奋进星”,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表彰。

今年,帮扶单位和村里又在动员村民种植天麻,技术和销路都不用愁,夏跃华又摩拳擦掌,准备积极响应。

□魏莉 张琳

新闻推荐

小镇春日的一天

□文武早在年前就想回老家草坝镇一趟了,谁知正赶上疫情,这事也就一直耽搁了下来,直到前几天,才如愿以偿。那天天...

万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万源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