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文化·达州历史故事之十二 披荆斩棘植茗紫云平
□刘理福
北宋末年,万源人王敏开辟荒山,发动群众在家乡广种建溪茶。其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也为后人所继承,如今,万源打造了中国硒部茶园走廊、八台茶文化小镇,推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清光绪《太平县志?艺文》记载有王敏的《紫云平植茗灵园记》诗。
古社坪(也叫紫云平)是万源市石窝镇一个村,海拔1000余米。这里的气候、土壤适宜茶树生长,家家户户庭前院后都种有茶树。
王敏世代居住在此,以种粮为生。王敏得知茶叶为当地主要税源后,决定开辟荒山种茶树创收,就把想法给父亲王雅说了。王雅一听就反对:“茶有了就喝,没有就不喝。粮食人人都要吃,一顿也缺不得。人不吃饭不行,不喝茶没啥。”
王敏说:“茶叶也离不开,有钱的没钱的都爱喝。”
王雅说:“都爱喝?我们周围都种得有!”
王敏说:“我们种茶不只是自己喝,多了还可以卖。茶叶价钱高,能卖大价钱,比种粮食划算。”
年老的王雅说不过,赌气地说:“那你就种,看喝茶能不能喝饱肚子?”
王敏知道父亲还是不想种茶。就说:“我们先试种,看看收成和效益。”
于是,王敏邀约兄长王俊、弟弟王古一起开垦荒岭山坡、残林隙地。
古社坪灌木交错,开荒困难重重。荆棘遍地,他们的手被划破了,用一块破布缠着,继续干。灌木丛生,挖一锄,震一下,他们的手被震裂了一道道小口,鲜血不断渗出。王敏踩在一块石头上挖一个较大的灌木丛时,由于用力过猛,摔下一丈多高的土坎,脚踝摔成了轻微骨折,手腕摔脱了臼,身上被划了十几道口,鲜血直流。
“人都整成这个样子,种粮食哪有这么费力,不行就不做了。”王雅心痛地说。
“我们一定要做,我相信能做好。”王敏忍痛说。
他们用了一个冬季的农闲时间,开垦出了两亩荒地。
第二年,他们在荒地上栽满了茶树。茶树发芽了,看到遍地的嫩叶,王敏笑了。第三年,他们开始采摘茶叶,虽然数量不多,上市后十分抢手,王敏又笑了。到了第五年,王敏却没有笑出来,许多茶树发芽不多,嫩芽不绿,长势不好,没有达到茶园一片绿油油的美景。王敏恍然大悟,茶树也需要施肥、除草和修,防治病虫害。
在种茶和卖茶的过程中,王敏接触了不少的茶农和茶商。都说福建的建溪茶品种好、价钱高,王敏就有了改种的想法。
王雅又反对:“我们的茶种得好好的,价钱也还行,没得必要天远地远地买福建的茶,再说福建的茶就真的好?”
王敏说:“喝茶的人都认得茶的好和不好,都能喝出茶的味道。茶好价钱才好,收入才高。我们的品种没有特色。”王敏说服了父亲。
这年,王雅、王敏父子托茶商从福建建溪带来茶树良种,开了万源引种茶树的先河。这一年是宋朝元符二年,也就是公元1099年。
因为王敏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茶树种植、管理和茶叶制作的经验,经过三年培育,建溪茶引种成功,茶园郁郁葱葱。建溪茶形、色、味俱佳,得到茶农和茶商一致好评。从此,茶叶给王敏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
1107年,宋朝皇帝徽宗赵佶写了一篇《大观茶论》,其中有“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的语句。王敏认为这是一个商机,他决定改造自己的茶园,全部种植建溪茶,还发动群众在家乡广种建溪茶。
他们挖掉原来的茶树,经过两年的艰辛劳动,古社坪全部种上了建溪茶。王敏无偿地向群众传授种植技术和制茶技术。古社坪的茶叶得到了茶商的认可,市场供不应求。
1109年,山东一个和尚云游到石窝古社坪。该和尚对茶叶有研究,主持家政的王敏就请和尚写了一篇文章并自作诗一首,刻在古社坪苏家岩一块大岩石上,留下了万源种茶的石刻文字资料。如今,石刻拓片已经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1991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此岩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宋以来,万源茶是西北茶马贸易的重要商品。
万源茶为何名气这么大?
原来万源系中国三大富硒区之一,土壤富含硒元素,茶叶外形扁平匀直,色泽绿润带毫,香气嫩香馥郁,滋味鲜爽回甘,汤色杏绿明亮,叶底黄绿透亮。2007年,万源市茶园通过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证,2010年3月,农业部批准对“万源富硒茶”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万源市为四川省茶叶产业基地强县。研制的巴山雀舌茶获得中国文化名茶、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国际食品加工技术博览会金奖等70余项奖项。
今天,万源大量种植茶树,已建成茶园(基地)2.01万公顷,茶叶年总产7600吨;茶叶企业22家,其中国家级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5家,国家级示范社2家、省级2家。打造了中国硒部茶园走廊(石塘镇—白羊乡)、大巴山河西茶文化公园、八台茶文化小镇,探索出“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的脱贫致富奔康模式。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四川省2019年第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万源市分会场在万源中学举行。此次集中开工的6个重大项目分别为立...
万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万源,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