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兄弟”最后的抉择:捐献角膜传递光明

天府早报 2019-11-20 03:48 大字

近日,成都爱迪眼库获捐两枚来自四川达州的眼角膜。而早在2015年,捐献者的哥哥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兄弟俩哥哥叫熊仕华,弟弟叫熊仕渊,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轮椅兄弟”。

10月30日6时许,弟弟熊仕渊在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停止了呼吸。弥留之际,他再三嘱咐家人一定要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

疾病来袭,他俩成了“轮椅兄弟”

1990年,达州农民熊本强和妻子周远朴迎来了他们第一个儿子熊仕华;1993年第二个儿子熊仕渊降生,一家人虽然清贫但却有着自己的小确幸。

“仕华最近怎么老是摔倒?”1996年的一天,熊本强夫妻发现,大儿子熊仕华一天摔倒10多次。他们带其求医问药,医生说是“怪病”无能为力。大儿子小学四年级的一天突发高烧后,再也无法站立彻底瘫痪。而此后,弟弟熊仕渊也出现了和哥哥相似的状况。小学毕业后,熊仕华行走能力急剧退化,初中二年级时彻底瘫痪。周远朴向当地残联申请了轮椅,两兄弟从此成了“轮椅兄弟”。

2004年,两兄弟到华西医院检查,最终得出结论患有“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遗传性疾病。同年,妹妹熊仕琴出生了,幸运的是她没有遗传该病。而就在此时厄运再次降临,父亲熊本强被查出患上了骨癌。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当地相关部门为他们申请了低保和公租房。

2011年7月,“轮椅兄弟”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被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录取。因为情况特殊,熊仕渊申请了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网络授课和走读,跟随哥哥一起到了成都中医药大学。

哥哥走了,捐出遗体角膜回报社会

就在哥哥熊仕华忙着开学报到时,父亲熊本强的病情再度恶化,患上再生障碍性贫血。成都中医药大学温江校区特安排一间教职工宿舍给这个五口之家。

2014年夏天,两兄弟毕业了,哥哥熊仕华联系暑假实习后积极备考研究生,熊仕渊开始工作。一切都似乎向好,充满希望。然而,灾祸再次降临,2014年7月5日一早,母亲发现熊仕华休克,送医后被确诊为脑梗塞引起的突发性脑溢血,熊仕华所在学校积极为其募捐4万余元维持治疗。

熊仕华在昏迷前告诉周远朴:“妈妈,人就算活100岁最终都将离开世界,你不要难过。我将来走了,你就把我的遗体捐出,也转告社会关心我们的爱心人士,请他们原谅我,不能为社会做贡献了,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回报社会。”

因为捐赠需要做检查,深度昏迷的熊仕华转院到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每日5000元的治疗费,令这个家陷入绝境。万源市有关部门和爱心人士为其募捐了13万余元,来自社会的关爱支撑着熊仕华……

2015年5月28日,哥哥熊仕华去世,当晚捐献了眼角膜和遗体。

弟弟再捐,他捐的角膜可救助4位人

10月27日,熊仕渊高烧一病不起,送往万源市中心医院救治,却因多种并发症接踵而来,当晚转院至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我可能快走了……请一定要把我的遗体捐出去供医学研究,希望以后不会再有人得这个怪病,请所有关心过我们的爱心人士原谅我,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回报社会……”10月29日下午,在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病房内,突然清醒的熊仕渊拉着妹妹的手,看着母亲周远朴说了这样的话。

家人立即联系红十字会表达了捐献意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当天赶到医院探望,协调捐献事宜。

经过4次抢救,10月30日6时许,熊仕渊停止了呼吸。按照其遗愿,熊仕渊的眼角膜将帮助角膜病变患者重见光明,他的躯体将捐出供临床医学教学研究。当天,成都爱迪眼科医务人员进行了眼角膜采集、储存等工作。

据爱迪眼库工作人员介绍,此次采集的眼角膜,将根据检测情况最多可以救助4位眼疾患者。

天府早报记者宋永坤

新闻推荐

大巴山深处 “柿柿”暖人心

初冬,万源市大巴山深处的钟停乡的山坡上,一簇簇,一丛丛火红的柿子,如同鲜亮的笔墨,把荒芜的山野点亮。橘红色的果子,红得诱人,红...

万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万源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