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边远乡镇的“逆袭”

达州日报 2019-08-28 09:49 大字

(上接第一版)

补齐短板 让“幸福之花”绽放

便利的交通串联起了边界乡镇与外界的联系,但如何让群众能安心留在这里谋发展,结束过去“刀耕火种”的日子,又在考验着新店乡的党委政府。

“新店村民多依山而居,生活自然艰辛。”今年51岁的杨杰先是土生土长的新店乡人,也是从这里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小时候要去场镇读中学,全靠走路,路途太远,走哭的时候都有。条件艰苦,村民还编了“赶场打铁,一天到黑”的顺口溜。

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是新店的第一步。采取高山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引进了重庆禾林公司对场镇新区进行开发,修建了新村聚居点、大型污水处理厂、防洪堤坝和亲水平台、中心广场和办公大楼,安装了青石栏杆,修建了连接东西的连心桥、硬化了场镇路面、美化了场镇环境。据统计,目前,300多户村民已落户新店场镇。易地扶贫搬迁240户,其中安置搬迁贫困户115户。

“曾经我们对搬迁并不愿意。”村民何国余说,离开自己耕种的土地,很没有安全感。后来,慢慢打消了顾虑。乡政府会提供公益性岗位,同时推荐在附近的产业基地就业,自己还可以种点粮食,一年下来的收入比种地翻了2倍多。“想起曾住茅草泥巴房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做梦也没有想到有现在的好日子哦。”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养致富能手”是新店的第二步。

新店乡素来就有养殖和种植的基础,但如何将纷纷外出的有志人士吸引回来发展呢?今年42岁的廖亚全曾在山东务工,也是搞畜牧养殖。得知这样的情况,党委政府工作人员轮番做工作,去家里拜访、电话联系,讲政策、讲优势,“山里的青草这样多,饲料不要钱,牛肉价格又比较稳定。如果缺乏资金,小额信贷还可以贷款。”

经过长达两年的沟通,2017年,廖亚全从山东引进了20多头西门塔尔牛回到新店。每天凌晨6点,廖业全一手拿着镰刀,一手扶着青草,只听得“嗤嗤”两声,青草就被熟练地扔进了背篓。两个多小时,一辆农用三轮车就被装满了。“去年赚了一些钱,今年找到了合作伙伴,决定扩大规模,发展200平方米的养殖场。”廖业全乐呵呵地说,现在生活肯定辛苦一点,但能照顾家人,还比外面赚得多,很满足。“大山的草已经变成了我的宝。”

有了致富能手,还要大力发展产业才行。为此,党委政府发扬“红军精神”,不停协调,做工作。终于,涌泉村和青山子村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大蒜种植、糯稻种植、中蜂养殖等种养产业在新店遍地开花。同时,又借着东西协作的东风,500亩的白茶基地今年也在新店十里坪村生根。

发展旅游 集合优势“耀眼”展现

交通便捷,有特色产业,有民俗文化,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什么不能做资源的“加法”呢?没有人甘于平凡,新店也一样,“旅游+”模式就此开启。

近年来,新店大力挖掘知青文化和红色文化,对红军遗址进行实地查看和保护,对蒲村寨红军战斗遗址进行开发;在场镇修建了休闲广场和宾馆,农庄和鱼池;修建休闲度假农庄;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同时,与重庆禾林公司配合,打出“感情牌”,吸引重庆知青回来观光旅游,重温青年记忆。

新店成功了。游红色新店、赏乡村美景、品特色菜肴、观民俗表演、享农院乐趣……2019年3月28日,“红色新店·山水乐园”万源市新店乡乡村旅游启动仪式举行,首批300余名重庆游客慕名入住,拉开了新店“旅游兴乡”的序幕。

“在启动仪式的农产品展销台,天麻、竹笋、土鸡蛋、老腊肉,各种土特产品琳琅满目。”新店乡村民董子胜说,那些游客看到眼前的稀奇疙瘩,一拨又一拨围拢过来,一派狂购猛抢。不一会儿,新店的特色产品销售一空。

“曾经要把好东西卖出去可不容易,物流成本、人力成本势必会削弱产品的竞争力。”杜茂莹说,如今,新店抢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东西协作等战略机遇,坚定旅游兴乡战略,大力挖掘地域特色旅游资源,全面打造红色传承、山水康养、茶旅体验旅游名片,让更多游客走进来、留下来,让群众日子富起来、美起来。

据了解,2018年,新店乡实现辖区内所有贫困村整村退出。2019年上半年,实现人纯均收入达到6000元。

“在我的记忆中,家乡是破败的,脏乱的。”如今在新店工作的大学生杨家权说,现在的新店,一座座小洋房鳞次栉比、街道旁的路灯整齐划一、水电网络应有尽有……群众的素质也不断提升了。

曾因偏远制约了发展的新店,似乎已经找到了“破题”之法。

□文/图特约记者 陈本强 本报记者 刘姣 闫军

新闻推荐

大山深处来了“草帽医生”

本报讯近日,川东北大山深处的万源市皮窝乡来了一群医疗专家,身穿白褂,头戴草帽,忙碌地开展健康义诊活动,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

万源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万源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