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的暑假 一名教师的暑假打工手记
扛运钢筋。
高空作业。
·喻钊文
转眼间,一个多月过去了。陡然间发现,这个暑假,我竟然在工地上度过了三十多个日夜。
长久的准备
暑假外出打工,早在我的计划之中。
人到中年,上有年届耄耋的父母,下有未成年的子女,经济压力不小。2010年到2015年的几个暑假,我几乎都在工地上度过。一方面是挣点儿苦力钱贴补家用,另一方面,我确实也想去体验一下农民工的真实生活。那六个暑假,工地上的各种活我都干过,但以干木工为主。
今年放暑假前,听说我准备暑假外出,以前一些相识的工友和包工头邀我继续去做木工。考虑到自己已年近半百,体力、灵敏度弗如当年,基于安全顾虑,最后我决定去做钢筋工,毕竟钢筋工多数时间是在木工已搭建好的平台上工作。
事先联系好了要去的工地,放假后,我花一周时间处理完自己的份内工作,于2019年7月9日踏上了去西安的火车。
难熬的酷热
我所去的工地位于咸阳市秦都区韩家湾村,地处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交界地带,远离都市,属于中粱集团所承建的连体别墅群。我所隶属的包工头,承包了其中几栋楼的钢筋活。
今年这个夏天,高温超出人的想象。整个七月中下旬,当地天气预报都在36摄氏度以上,工地门口电子屏显示的温度在40摄氏度左右,但是据我随身携带的温度计测量,工地的实际温度一般都在43至50摄氏度之间。这里一马平川,火辣辣的太阳从早晒到晚,我们身上的汗水从没干过。许多时候,低头干活时,我看到自己的汗水以每秒一滴的速度滴落在平板上,然后“嗤”的一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这种环境下干活,我们必须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以防被高温的钢筋烫伤。有一次我接一个电话,没来得及戴手套,手臂被钢筋挨了一下,几分钟后就起了两个水泡,当天下午就破了皮。
工地上几乎每天都有人中暑。7月23日中午,附近工地有一个48岁的钢筋工加班抢活,中暑后不治身亡,可以说是硬生生被晒死了的。这样的高温环境根本不适合室外工作,从上午十点到下午五点之间,很难见到一个本地人在外面走动,基本上都在室内足不出户。在工地上劳作的几乎都是青一色的“川军”,那盆地山区特有的矮小身材和坚硬面孔非常独特。
繁重的劳作
钢筋工和木工是工地上两个主要工种。相对而言,总体上木工更累一些,但是钢筋工里面的某些程序工作强度并不低于木工。钢筋工大致包括切铁、弯曲、转运、抬铁、铺铁、绑扎、垫块、加固等程序。其中的切铁和弯曲属于后台制作,也就是将钢筋的原材料加工成工地需要的成品。这里面,除了绑扎相对轻松一些之外,其他的也都是一些力气活。
因为没有经常性工作,我在钢筋绑扎方面速度较慢,加之工地上有部分女同志和年届六旬的老同志需要照顾,我的任务更多的是从事抬铁、铺铁等重体力活。从年轻时起,我每天都要坚持两个小时的武术训练,体力不弱,但在四十几度的高温炙烤下劳作,汗水把身上浇得湿淋淋的,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那种劳累和难受劲儿,是任何笔墨都不能形容的。
由于我们居住的地方距离工地还有半小时路程,每天早晨五点左右,我们就必须迅速起床,匆匆吃过早餐赶往工地。正常情况下,早晨六点上班,中午十二点下班。下班后,在工地买一份盒饭吃过,然后找一个角落,垫上一块木板或者两张纸壳,和衣躺一会儿。下午两点又开始上班,一直干到晚上八点。有时加班到晚上十点甚至是一个通宵。每天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劳作,就是铁打的汉子也会感到疲倦。晚上下班后,拖着沉重的步子挪回住处,许多时候,倒在床上准备休息一下再去洗漱,却在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
因为其他原因,我有三个暑假没上过工地。这次我惊奇地发现,工地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绝大部分工友都是60后、70后,偶尔能见到几个80后的身影,90后几乎没有。和工友们聊起这个话题,他们一致认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90后从小生活在物质充裕的环境里,缺少父辈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工地上的这种苦他们根本吃不下来。二是在这个男多女少的时代,年轻人长期生活在工地不利于个人问题的解决。还有就是,工地上农民工的工资拖欠严重,有时候干了活不一定拿得到工资。
工地上人手本来就有些紧张,时不时还会有工友因为中暑或生病而不能上班,甲方工期又催得紧,所以在工地上我们根本就没有停过,休息和睡眠时间严重不足,苦和累是不言而喻的。偶尔遇到暴雨天和停工,工友们都在补瞌睡。
回归的喜悦
因为马上面临新学期开学,我必须提前回家休整和准备,便向工头说明了情况,他劝我再干上一周回去也不迟。我认真考虑了一下,毕竟我的主要工作还是教书育人,早点回去休整和准备更好一些,便婉拒了工头的建议。
工头见我去意已决,便拿出账本给我结算。七月底到八月初我因事回家耽搁了五天,在工地实际呆了整整三十天,除开下雨和停工,我共上了23.85个班,每班工价260元,一个月里,我在工地共挣了6201元。我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有吃晚饭的习惯,所有收入除去房租、车费、生活费,结余4500元左右。临走时,工头手头没有钱,答应十天后给我付一半,其余等到今年年底公司结算后再给我付齐。
当然,工地生活对我来说更多是一种业余体验,从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农民工的勤劳和俭朴,也切身感受到了他们生存的危险和艰辛。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洗礼,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踏上回程的列车,回想起闲聊时工友们对子女教育的殷切希望,作为教师,我感到肩上沉甸甸的。
(作者系万源市魏家中心校教师)
新闻推荐
本报讯“你们都别过来,再往前一步我就跳下去。”8月11日,万源民警成功破获一起电信诈骗案。然而,民警实施抓捕时,犯罪嫌疑人...
万源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万源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