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坝上风光好

达州日报 2019-03-15 09:22 大字

古木待春发

水田坝下坝局部

水田坝位于川陕交接的万源市官渡镇。离开水田坝有很多年了,但关于水田的记忆总是挥之不去,如椿树上的椿芽,攀摘之后,又总会吐新芽,且愈加葱茏幽香。记忆里抹不去的坝上水田——一个绿遍山川的地方。

小时候,我常随母亲到水田坝走人户。因为水田坝交通方便,与过境的汉渝公路近,沿途的风景也很不错。我们常常步行,出城北向,过鞠家坝,穿观音峡,跨过祝家渡,再翻过一道名叫双磙子梁的山梁,经过一座土地庙,就到水田坝了。

水田坝四周环山,中间一坝良田。环山漫步,视野开阔,可近观花萼烟云,亦可远望“千里楚云阔”。坝随地势,分上、中、下三坝。河水蜿蜒,顺北向南流,将坝田分成左右两半。水田坝周山植被丰茂,水源丰富,坝中随地势形成九口井,水从没有干过。

水田坝偏居一隅,但是却有庙观多、树木古、官阶大三个特点。

庙观多。水田坝四周庙观较多,有名字的庙观就有七八处,其中朝阳寺、回龙观、柏树大仙较有名。回龙观、朝阳寺分别坐落在南北两边的山巅。据县志记载,民国“项宗诗起义”,朝阳寺是其秘密驻扎点。回龙观,建于明清时期,庙宇气势恢宏,菩萨塑像栩栩如生,惜被毁于“文革破四旧”,现回龙观中还残存有石门、基石以及红军战斗时留下的战壕等遗迹。柏树大仙,因柏树年长,前人建有寺庙,常年香火不断。曾有铸铁小钟一口悬挂庙前,上有铭文百十余字,辨识不解。后寻,不知所踪。

树木古。水田坝中坝有一古柏,年岁不可考,世人称其为“柏树大仙”,树高十余米,直径可抵2米,郁郁葱葱。春夏之交,时常有白鹭栖于枝冠。上坝村学附近,也有古柏五六棵,树高,直径也超过1米,绿意盎然。中坝还有一黄连古木,高大挺拔,其年不可考。在黄连树下,有一刘姓古墓,碑身有红色标语“建立苏维埃政权”“推翻国民党统治”,现仅存“建立苏维埃政权”一块。可以想象,当年粮草丰茂的水田,除了为红军提供粮食之外,参加红军的热血青年也不少。

官阶大。在水田坝下坝,有一个叫衙门的地方。一直奇怪这个称呼,没有建县,怎么会叫衙门呢?而且叫“项家衙门”?后来听老人们讲,才知一二。原来官渡有两个“大人”,一个是“马大人”,就是清朝时期太原、大同总兵马升马大人;另一个就是“项大人”,据说这个项大人比马大人还厉害,官居清朝一品大员,封振威将军,可以在家断案。据《项氏族谱》记载:“项大人为项上达,太平县官渡水田坝人,名毓琮。童年就学天性颖悟,不数年因家贫辍学,成年时以劳力营生,于咸丰初年投军,参加战役屡立奇功,被钦封为游击振威将军。曾任兴安、碾北县令……不善奉承,为官清廉,卒于任上,身无积。死后回乡安厝。育子世扬。水田下坝原建有衙门一座……”据老人讲,项大人坟茔还在,墓穴用瓷碗、白灰垒成,取“一世清白”“挽留”之意。据了解,清代至民国初年,川东及重庆地区流行用瓷碗与石灰粘合作为墓椁碗墓的殡葬习俗,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龙也是这种墓葬方式。

中坝上端,有清末正五品奉政大夫、宜人墓葬一座。墓由本地龙骨石(青石)砌成,条石,规整、简约、端庄。碑额题有篆书“世笃忠贞”,碑身落列“大清光绪二十六年”“皇清诰授奉政大夫”“宜人”“胞弟”等字,下部被碎石掩埋,不可查。十余米远处,有荒坟一座,斗拱还在,石刻精美,有二龙戏珠、金童玉女、花纹等图案,两侧立有楷书联,杂草丛生,刺棘当道,不可细细详辨。

水田坝风景也很漂亮。早春三月,苏醒的水田,劳作的农人,杏红,李白,青山绿水,吸引着观光客和摄影爱好者、书丹高手,一览勃勃生机。每到油菜花开季节,一坝的油菜花遍地金黄,吸引大批的踏青者蜂拥而来。矗立山巅,可远眺花萼烟云几万重,又可一睹花海金浪秀色;游走阡陌,随景移步,亲金黄菜花,嗅淡淡芳香;置身其间,做一个误入花丛的孩童,捡拾一份童真,仿佛走入“飞入菜花无处寻”的世界。

坝上水田,风光正好,等你来慢慢撩开她神秘的面纱。

□侯峰 文/图

新闻推荐

“安康铁警”帮流浪汉与家人团聚

流浪汉的家人赠送锦旗对民警的热心救助表示感谢。安康铁警巡线途中发现一名流浪他乡多年的男子,并积极救助其与家人团圆。...

万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万源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