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石窝场 荔枝古道上的文化重镇(四)

华西都市报 2018-12-20 03:08 大字

房万荣(字义兴)墓。 民国初年万源县教育局长余成贤功德碑。

金山寺的回廊。

在解家大院的合影。(左起:张发光、李勇、张立洲、张法忠、笔者)

□山鸿文/图

大巴山深处的石窝场,荔枝古道上的文化重镇。石窝乡的历史即使只追溯到1822年,迄今也有近200年。

民国时期的石窝场,高处的上街关庙是乡公所和学校所在地,中街是35步拾级而下的台阶,台阶两边一边有余惟的冲天楼拔地而起,另一边的小食店里也常常有食客进出,下街上有面坊、照相馆、药铺、油坊、裁缝铺……一路走过去,靠近下街场尾不远处的高台上,张家的祠堂恢宏壮观。后来,学校由于学生日益增多,迁到了张氏宗祠。

盛景远矣

石窝老街被掐去了精华

据1984年版《万源县石窝乡志》介绍:“当时街上有饭店3户,面食店七户,杂货铺三户,卖肉的四户,茶馆一户,中药铺三户,纸火铺三户,铁匠铺三户,磨坊一户,火炮铺一户。此外,袍哥和地方势力还开设有烟馆八处,赌场三处,在茶馆、旅店和私人家中有赌场三处;每逢三、六、九赶场,每场八百至一千人;到处都设有单双、红宝、骨牌、麻将等场合;还有摆摊设点,经营叶烟、水果和生产生活上所需要的东西,以及小食品等商民。也有江湖医生和打金钱板、讲评书的,卖打药和搞杂技的;房代扬当乡长时期,他本人热爱小剧,且能打会唱,常常逢场作戏,聚伙打‘围鼓’,常是观者如堵,听得眉飞色舞,津津乐道。”

盛景远矣。上世纪70年代初先是拆了关庙新建乡政府,1984年左右又拆了张氏宗祠改修石窝学校,这条长度仅有500米左右的街道被一头一尾掐去了精华。后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新街的修建沿公路布局和展开,石窝老街完全成为了一条背街,整条老街上目前没有几个人居住。其中一些门脸和院落已经破败,中街的一小段青石街面被嵌成了水泥,下街上已有人拆掉了老房子盖起了门脸朝外的高楼。

真是委屈了这条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街。曾经,它是周边十多个场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

应该在新街上给老街开辟一个体面的出入口,应该把那些老房子保管好不要被烂掉,应该制定保护规划严禁拆掉老房子去修一些钢筋混凝土的高楼……让那些老铺子都重新回到老街上去。当人与物有了体面的出入口,历史和文化就有了重新活过来的机会。

考察后期,在和张鹏翔、张发光诸君交流的时候,有过一个建议:充分重视金山寺这个窗口。作为川东北地区目前占地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的一家寺庙,其在信众中的影响力不容低估。金山寺每年暑假举办的青少年夏令营、营员来自四面八方,政府可以和寺庙沟通加入本地观光和了解本地历史文化的内容。相信石窝的风光和厚重的文化能给这些营员留下深刻印象。

适度的背包客,可以提升本地美景的美誉度,居民因为市面更活跃、收入增加会同时更多一份对本地历史文化的骄傲和责任。

墨宝凝重

守护“书家之乡”的底蕴

立足于石窝的山川人物,留下鲜活可考的旧时记忆。

应该编一本《石窝文选》,以1822年建乡时的地理空间为界、把历朝历代能找到的大石窝的文人墨客的诗文予以整理,石窝是诗歌之乡,晚清、民国时期的才子们(蒲植、张粹然、张明徵、张乃谦、张子林、张安儒、张钦先、张从孟等)留下的诗文中不乏灵性才情之作;上世纪50年代登上诗坛的放牛娃是川东地区上个世纪后半期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学生向尚怀、张成文、张发光各自都有值得称道的作品,90后梁忠国也开始崭露头角。

也许,还应该编一本《张乃谦、吴见心、张荣之书法艺术精品选》,石窝过去贡献了“字甲全川”的张乃谦这样的大书家,柳黄乡民国张建成墓因张乃谦的书法和雕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在考察过程中在本乡也看到了张乃谦的字。这还不是全部,在松树坝房义兴的坟园墓碑上,我们看到,吴见心的字也许不在张乃谦之下,只不过由于张乃谦是进士,吴见心连个秀才都不是——个人的社交圈子决定了各自的现世功名,好在石头并不势利,他们的好都通过石头得到了保留。除了他们二人,石窝的书家还要加上张荣之先生。彼时彼地,川东北一带的绅粮大户凡修坟铭碑,无不以请到他们三人的墨宝为荣,当然也得要付出高昂的“润格”——据荣之先生的曾孙张发光介绍,上辈人回忆,张荣之给别人写完一座坟园的碑刻石铭,那家人送来的谷米腊肉足够一家人一年之用。

无论如何,必须想法把这两本文选和字帖弄出来,这是石窝作为历史文化名镇的“底”和名片。本乡不仅有张必禄、张由庚、张开基,更有王敏、张乃谦、张明徵、蒲植、张粹然、吴见心、放牛娃;本乡不仅是“观音之乡”、“将军之乡”,更是“书家之乡”、“诗人之乡”。石窝这么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当有本乡本土的乡土历史文化学者予以守护、研究和传承。

教育为根

行教化之风绵绵不断

教育对一个历史文化名镇的形成和影响是直观和巨大的。在石窝,到处都能看到旧时彰显士子功名的石桅杆,“举贡生员压断石观,顶子果果装几提篮”,石窝是历史悠久的文明书乡,父子同进士,祖孙共文彰。据考:“1911年前,石窝乡廪生十三人,贡生七人,文生十八人,进士十五人……久考不入的儒生十二人;生平从事教育工作,开办私塾的三十六人。”

创办于民国三年的石窝学校有着辉煌的过去:民国时期,在学校任教的都是达县联中毕业的名师,加上地理位置居中优越,除了本乡子弟,附近草坝、龙凤、赶场、河口、大沙、双龙等场口的学生都到石窝读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光中心校的在校学生就有一千五六百人之多,在高中升学考试中,经常创造出一个乡上榜人数超过临近的几个乡上榜人数总和的佳绩(记得1980年,当时河口办了个高中班,全班50人,其中24个来自石窝,其余26个来自鹰背、庙垭、秦河、河口、大沙,当然,这五个乡镇历史上也曾都是石窝管辖的场口)。十余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生源有所减少,加之教学质量下滑,甚至发生了一些严重影响师德的恶性事件,本地学生大量外流,曾经煌煌的石窝学校一时晦暗,甚至成为了本县同级学校中的B类学校!

荔枝古道上的历史文化重镇需要一所与之相称的学校(或书院),行教化之风、绵绵不断。单从市面的繁荣来看,一个学生就意味着一个家庭要在石窝镇上买房、生活和消费。提升教学质量、稳定生源、重塑石窝教育的金字品牌是摆在石窝人面前的一个任务——而不仅仅只是校长和老师们的任务。

新闻推荐

决胜脱贫攻坚 加速绿色崛起 徐芝文赴万源市调研

本报讯12月11日,市委副书记徐芝文一行赴万源市调研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工作。乘着“二胎政策”的东风,以生产儿童实木家具为...

万源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万源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