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达州—— 农村兴 农民笑
牛卯坪村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人李白对蜀道艰险的感慨名贯古今。聪慧乐观的达州人在后面续了一句,“农村苦,穷得只剩土”。
沧海桑田,蜀道早已不再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巴山深处大小乡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被唤醒激活。土,不再是贫穷、落后的象征,已然成为发展、致富的金招牌。
冬日暖阳,给海拔1200米的万源市太平镇牛卯坪村铺上金色光芒。村头的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一排排造型别致的小洋楼顺着山势铺散开去,让城里来的游客羡慕不已。
“以前拉货,现在驮人,活少了,成了一匹胖马!”54岁的万光全牵着马,笑眯眯地在广场揽客。不特意观察,很难发现他手脚略有残疾。调侃着要让马儿减肥的老万,至今仍难相信自己会住进这么好的房子,过上这么好的生活。
时间倒回去五年,村里基本见不到生人,进村只有一条陡峭的机耕道,摩托车都去不了,村民出村只能步行,生产生活物资全靠骡马运送,“大家四个荷包一样重,穷得响叮当。”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落后,牛卯坪村被列入深度贫困村。
脱贫攻坚步伐铿锵,村里迎来巨变:5.5米宽的通村公路蜿蜒而上,如玉带盘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落地生根,居民们欢天喜地搬进新居……从万源市委办公室下派到牛卯坪村任“第一书记”的李尧很快发现问题,“房子修得再漂亮,老百姓有钱赚才行!”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牛卯坪村通过实施“新型业态+闲置资源、脱贫资金+工商资本、龙头企业+贫困农户”等“三大牵手工程”,乡村旅游风生水起,游客纷至沓来。村里趁热打铁,采取“公司+农户”联建、“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投资等模式,对易地扶贫搬迁点改造包装,打造村景合一的综合旅游新村,收入按比例进行分红。村民家里空置的房间,统一运营接待游客,一晚可得纯收入50元。
游客的到来,让农家以前很难变现的鸡蛋、花生等农副产品一下变成了“香饽饽”。以前的主要劳动力——马,也成为村民增收的新途径。万光全伸出两根手指,“国庆节那天,我靠这匹马就赚了200元,这收入在城里也不算少吧?!”
变化背后是党员干部的辛勤付出。牛卯坪村党支部书记王成荣,这几天一直泡在停车场工地。牛卯坪村所在的万花源旅游景区,正创建国家4A级风景区,“停车场、公厕、接待中心的建设都有标准,容不得半点马虎。”
村广场里安放着几尊牛雕塑。王成荣指着这些雕塑,沉思片刻后说:“牛卯坪有个牛字,我们像牛一样勤劳肯干,生活一定会更好。”
今年,牛卯坪村将整村脱贫。
这是达州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达州市委农工委主任李晓波介绍,达州着力破解“人、地、钱”三大难题,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现代要素流向农村。推进城乡空间融合发展,采取“特色小镇(村庄)+农业园区”“特色小镇(村庄)+景区”等模式,加快建设特色小镇和特色村庄;加强中心村、特色村建设,合理布局村庄结构,建成规模适度化、布局组团化、功能融合化的新型村落体系;突出川东民居特色,以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为主要模式,打造宜居宜业乡村。
今年上半年,达州农村居民收入实现6073元,增长9.4%,高于GDP增速。全市新打造和推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15个,预计可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39.24亿元。
达州市委书记包惠认为,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立足“实”字,着力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决不能“单兵突进”“一蹴而就”,决不能搞“一刀切”,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进发展。 □文/图
本报记者 谭楚甲 魏华 曹芮铭
新闻推荐
在你走过的路旁大树的每片叶子上有鲜花一样的芬芳带着大自然的清香只要你多停留一会儿就能闻到沁你心房万源市太平镇...
万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万源,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