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障壁”现象之人文解读

达州日报 2018-11-12 09:28 大字

《故乡》一文,描写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期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江南小镇及广大农村在社会动荡中,尤其是在外来经济的入侵下,农民及城镇小私有者迅速破产的社会现实,由此带来的麻木的、堕落的、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我们一直从社会角度解读文本,把《故乡》定位在批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反映旧中国农民的辛苦生活,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现代社会思想道德的庸俗化。

诚然,封建礼教、等级观念、传统习惯导致了“厚障壁”的形成。于是,人们习惯性地认为是闰土的麻木、呆钝将这段少年时代的纯真友谊划上了句号,将两个人分隔成两个封闭的个体,分隔在两个孤独与无助的世界中。今天,我们换一个角度,通过细读文本,从人文角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解读“厚障壁”现象。

在小说里,先生深有感触地写到:“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障壁”之实,客观存在;“障壁”之厚,不寒而栗;“障壁”之痛,哀而无泪!

“到家之后,母亲曾对我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每到”“总问”表明闰土一直没有忘记少年时代那段纯真的友谊,“很想”则表明闰土在孤独、困苦的生活中对这份友谊的渴望程度,也许正是对这段友谊的回忆才使他觉得生活有希望。

“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被生活压得如石像、木偶般的闰土见了少年的玩伴很欢喜,动着嘴唇,很想喊一声“迅哥儿”。“终于”写出闰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思考过程:如今的迅哥儿住在大城市做了大官,今非昔比,还能接受一个“卑贱”的穷苦人的亲昵称呼吗?读完这两段文字,我们明白了一个事实:分隔的过程中,并不是闰土一个人的责任,“我”可能有更大的责任。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呢?“我”的反应是滞后的,是在母亲提起闰土之后才有了对故乡的温馨回忆。

“我被惊得说不出话来,也无其他任何表示。”“我也说不出话。”在闰土看来,这就等于“我”默认了彼此的主奴身份,地位悬殊的存在。这样,“厚障壁”就真实地建立起来,客观而无情地横亘在两个曾经的少年好友中间。

“水生,给老爷磕头。”“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我”仍然没有任何明确的拒绝或阻止的表示,使闰土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眼前这个人已经不是印象中的“迅哥儿”了,而确实成了一个“老爷”。

“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我们终日很忙碌,再没有谈天的工夫。”夜间的闲谈,次日的忙碌,“我们”终究没有谈天的机会:“我”依旧没有真正关注闰土。

通过对文本细节的解读,我们可悲地发现:这段回乡经历毁了两个人的少年梦。“我”本是一个有知识的启蒙者,本有责任(或许有能力)改变闰土。少年梦毁,“我”可以继续去异地追寻新的生活;但闰土,连少年友谊的温馨幻想也被赶尽杀绝了,只能退回到更加孤独与痛苦的深渊。

细读有关少年闰土的描写:曾经,少年闰土帮我毁掉了禁锢自己的“高墙”,使我的心灵在五彩的世界中飞翔;二十年后,我作为一个知识者回乡,不仅没有帮助闰土摆脱生活与精神的困境,反而在不自觉的沉默中导致两人之间出现一道“厚障壁”,毁灭了闰土对过去的幻想与希望,使他陷入了更为麻木与困苦的境地中去。通过“厚障壁”这一比喻,小说对现代知识分子以启蒙为己任的的不实之处、不足之处提出了批评。正是因为我放弃了可以承担的启蒙职责,才形成了两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隔阂。

那么,在先生的其他文章里,有写到人与人之间的“厚障壁”吗?有。1918年的《狂人日记》,1919年的《孔乙己》,1925年的《风筝》,1926年的《藤野先生》。先生用他的如椽大笔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狂人与周围人的隔膜令他癫狂:“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大众对孔乙己的漠然使人窒息:“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对放风筝的“嫌恶”,对小兄弟看放风筝的“可鄙”,看到小兄弟做风筝时的“愤怒”,折断风筝离开时的“傲然”,反思后的“沉重”和不得原谅后的“悲哀”,那是何等的隔膜啊!“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鲁迅在文中说。

看客对同胞生命的冷漠,人与人的隔膜诚如“厚障壁”。“‘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可以这样说,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厚障壁”已经成为一种人文现象。“呜呼,无法可想!”那么,先生是否找到了破除“厚障壁”的方法呢?“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先生在经历了逃异地、走异路、寻找异样的人们之后,挖出这“厚障壁”的根源,试图找到消除隔膜的方法:“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新潮》杂志著文称誉“疯子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先生毅然弃医从文,抛弃了“科学救国”的维新改良思想,成为一个彻底的阶级论者。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我们明白了造成“厚障壁”的原因除了社会根源以外,还有现代知识分子——启蒙者的原因。“厚障壁”现象是先生一以贯之的作品主题,先生正是在模糊感知“厚障壁”——试图破除“厚障壁”——真正找到破除“厚障壁”的方法这一过程中逐渐成长为勇猛的斗士。□万源市第四中学校 魏正玉

新闻推荐

万源市部分汽修厂等环保问题整改到位

本报讯针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反映的万源市太平镇鞠家坝部分汽车修理厂生活废水、汽车油污污染环境、公交总站建设选...

万源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万源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