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生根达州三峡移民生活实录 幸福在这里生根 探访渠县青龙镇三峡移民

达州日报 2022-02-16 09:14 大字

颜崇碧一家

三峡大移民,一部雄浑的史诗,绝不是百万人口的简单重组。它所引发的社会变迁,不亚于三峡自然景观沧海桑田的变化。2022年是三峡大坝投入使用的第16年,也是三峡移民搬离家乡的第20年。

20年来,他们在第二故乡过得还好吗?近日,记者来到渠县青龙镇三峡移民安置点,探访他们现在的生活。

融入:好日子蒸蒸日上

走进移民颜崇碧的家中,屋里屋外干净整洁,三排奖状、小红花在墙上十分醒目,餐桌上摆放着各类水果、零食。听见记者进门的声响,颜崇碧连忙从里屋笑盈盈地迎了出来,并热情地向记者讲述她家的移民经历。

“我们之前在老家是农民,靠种庄稼为生,刚来这边的时候也是先种地。由于这个片区土地不多,每人分得的土地少,我和丈夫就主动到渠县城里的建筑工地打零工。最开始我是15元一天,我丈夫是25元一天,虽然辛苦但生活不成问题。现在孩子们长大了,能自己赚钱养家了,我也就退休了。”颜崇碧说。

谈到初来时的困难和不易,颜崇碧认为语言不通排在首位。“由于各自生长的环境不同,方言也不同,也因此闹出了不少矛盾和误会。后来政府了解情况后,组织我们移民统一学习当地的方言和俗话,尽力减少我们与本地居民的误会。”颜崇碧回忆道。

互相理解、主动融入,是颜崇碧悟出的相处之道。颜崇碧说,乡邻的红白喜事,自己有时间都会去帮忙,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磨合,如今邻里关系十分和谐。

融合:小辈爱情羡煞旁人

2002年8月31日,颜崇碧带着父母、丈夫、弟弟、大爸、大妈以及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家十口人,拿上大大小小的行李,坐着大巴车来到渠县,只见鲜艳的欢迎横幅高高挂起,学生组成的欢迎队伍在马路两边整齐排列,敲锣打鼓的声音不绝于耳……

“告诉你们一个有缘的事儿。当时迎接我们的学生队伍里,在最前面举旗的小帅哥如今成了我家的女婿。说起来也是缘分,女婿当时就觉得我女儿很漂亮。没想到多年后偶遇,他鼓足勇气要了我女儿的联系方式,后面也走到了一起。”颜崇碧说起女儿与女婿的爱情故事,在场的邻居都投来羡慕的目光。

不仅女婿,颜崇碧的大儿媳也是渠县本地人。“如今我们这一大家子彻底融入渠县,成了地地道道的达州渠县人了。”说到自家孩子的婚姻状况时,颜崇碧说,“儿孙都幸幸福福的,我们老一辈也没有什么担忧的了,在这里我们生活得开心,很感谢当时搬来了这里。”

言谈间,颜崇碧脸上的笑容表露出发自内心的快乐满足。移民那年她刚满39岁,带着一家十口搬迁至此。如今,儿女结婚生子,从最开始的十口人,发展壮大为现在的十六口人,日子也越过越好。过年时,一大家人团聚在一起,四个孙子孙女环绕颜崇碧膝下,父母康健,四世同堂,幸福的真谛就藏在这个平凡的大家庭里。

感恩:他们待我像亲人

颜崇碧说,来渠县第一天就感觉心里暖暖的。“拎包入住了120平的大房子,还分得了跟当地人一样多的土地。”

之后的二十年间,为了让移民生活得更好,当地政府将移民最初使用的井水更换为自来水,柴火升级为天然气,泥土坝改造成水泥坝。时间在变,对移民的关心未变。去年,渠县青龙镇和相关部门还统一给移民屋内墙面粉刷一新,门前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翻修翻新房屋屋顶。

2014年,渠县突发洪灾,青龙镇三峡移民安置点地势较低洼,洪水冲进了一楼门市。“那天天快黑了,一位扶贫干部抱着几床被子蹚着水走了进来,说是政府给的补助,还贴心地帮我们铺好放在了床上。”

在那风雨交加的夜晚,雪中送炭的恩情让颜崇碧记忆深刻,她在心里把伸出援手的扶贫干部当作了亲人。

虽然有了新的亲人,但颜崇碧一家对老家的亲人仍同样思念。“其实,我的爸爸妈妈还是很想老家,但由于年纪大、路途远等原因,几乎都待在渠县。”说着往事,颜崇碧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老家和其他亲人,“去年九月份,我嫁侄女,老家能来的亲戚朋友都来了,大家都十分珍惜这种团聚的机会,互诉衷肠,临走时我们好几个老人都哭了。孙子孙女们了解了三峡移民的事,也想回老家看看,计划有机会就再回去看一趟吧。”

新的情谊已经展开,旧的情谊仍在延续。如今,颜崇碧一家的幸福已在渠县落地生根。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江吉 王彦力 实习生 陈姝伊

新闻推荐

市生态环境局公开10起典型案例

为推动达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达州市生态环境局近日公开了10起2021年达州市生态环境保护...

渠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