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汇古镇那些人和事:三汇分县衙门

达州晚报 2022-02-11 09:19 大字

清代的衙门大堂(资料图片)

据1991年版《渠县志》第51页记载,清雍正八年(1730年)在三汇设分县,管理渠北三汇镇、涌兴、贵福、文崇、丰乐、龙会、义和、小杨家等八乡镇的一般政务,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撤销三汇分县,时间长达206年。在清代有108人任县丞,民国时期有28人任分知事(县佐)。儿时曾听年长的三汇人提及三汇分县衙门的一些过往旧事,笔者闲暇之余也曾多次查阅相关资料,现就来聊聊三汇分县衙门的龙门阵。

三汇分县衙门论规模不大,毕竟只是一个分县衙门,其核心建筑部分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虽说只是个分县衙门,县丞在清代也仅仅是个小小的正八品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衙门的设计和建筑却是严格依照朝廷建造衙门的规制而建。

据相关资料记载,清代修建衙门时,首先在选址上,衙门必须坐北朝南,究其原因是自古皇帝南面称尊,宫殿坐北朝南。清代的省、道、府、州、县各有大小不同的衙门,依据天下衙门向南开的惯例和规矩,一律坐北朝南。三汇分县衙门当不例外,它背靠安汇寨,面朝牛奶尖,确属坐北朝南。听年长者说,三汇分县衙门在临街处(1949年后的先锋副食店)的地方,三汇人习惯称衙门口,那儿依规修有一个特殊的建筑物,从四面来看都像牌坊,合起来看,像个无顶的亭子,高出一般商铺民房,被民众称之为“簸箕天”,其作用是,凡逢皇帝寿辰、登基、驾崩等大典办皇会时,都要供奉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牌位于其上,办会期间,在下面笙箫鼓乐齐备,吹吹打打好不热闹。依例只有有衙门的地方才有资格修建这一特殊建筑物。清代因交通不便,民众出行艰难,能走南闯北逢州过县出远门者甚少,故民间常对脚迹不远,少见世面的人,爱说一句笑话:“你见过几个簸箕啷大的天嘛”!民国四年(1915年)五月十三日黎明时分,百余名土匪武装洗劫三汇镇,挨户抢劫商铺和民众财物,并纵火烧毁纸市街和衙门街,“簸箕天”毁于匪火。

在“簸箕天”后面不远处,建有灰白色砖墙的影壁又称拥壁,其高度约二丈,长度约四丈,宽度约二尺。对影壁的高度、长度及宽度,我曾请教过张仲芳老师等多位老三汇人,得到他们的印证。2020年10月26日,我随达州网络写作群“千年古镇采风活动”到三汇镇采风时,认真仔细观察原禹王宫残存的影壁,都有近二丈高,以现残存影壁一端位置推算,影壁长度应在四丈左右。三汇分县衙门前的影壁,应不小于在三汇镇上的商业会馆禹王宫宫前的影壁,由此可以判断上述分县衙门影壁的尺寸是可信的。影壁向衙门的大门一面呈微微有点弯曲形状,墙面上书写有二尺见方的“清、慎、勤”三个大字,三个大字下方画有红轮海日初升图景,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十分气派。

清代实行的是行政、司法合一体制,县知事或县丞直接审理管辖区的民事、刑事诉讼,凡因具禀控告在案者,准与不准,必须贴出批示,其批示贴在影壁的向街一面墙面上,让原、被告和民众知晓明白。衙门口,从影壁到衙门头门之间有一块很宽敞的空坝子,面积约上千平方米,靠衙门头门两边分列成八字形砖墙,人们常说的“衙门八字开”就是指的这里。凡新到任的分县县丞下车伊始,接纂视事的履新红告示,便依例贴在八字墙的右边,以后凡有朝廷禁谕、谕示,官府的告示、通告,都可在这墙上首先看到。头门两侧有大型石狮一对,石狮头身雄壮,眼、牙、毛、爪均雕刻细腻,栩栩如生,狮脚有台,狮作半立状,高约一丈,威风凛凛,以此彰显衙门官府威严气势,民众则是心存敬畏。

在八字墙内先是头门,其大门常年敞开不得关闭。次是二门,二门又称仪门,二门则可以关锁,并有衙役值守。这两道门的高低宽窄与房屋构架,在清代各级衙门都有严格的尺寸要求,不得僭越。

进入二门至大堂建有甬道、甬道圣谕牌坊。甬道山头门直通至大堂,宽约一丈,高出地面约一尺,平直如箭。甬道两边不得栽种任何树木,究其原故是当时人们迷信风水,汉字“门”中有木为困字,谁也不想被困在其中。甬道中段有木质结构圣谕牌坊一座,向外一面,大书“圣谕”二字,向内一面,上书圣谕四句:“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其高低位置恰恰使坐在大堂上问案的分知县(县丞)大老爷可以清楚地看见圣谕,而令其触目关心。据说此四句圣谕是清康熙皇帝所颁,对天下衙门直接亲民之官的县知事(县丞),予以深刻的昭示,由此可见康熙之用心良苦。

大堂又称大堂坝,是衙门的中心,是间宽敞的大厅,其进深、宽度与檐口的高低,大堂背面中门高度宽度等,都是按清制修造。这里气象森严排场不少,其为:

大堂与二堂之间的大门,共为六扇,平常不开。有上司官员莅临衙门巡视,或县丞本人所尊重的恩师、同年、同寅来访时方开中门迎接,在礼仪上以示敬意。

公案:县丞问案时,高踞的公案置于高于地面约一尺的石台之上,公案后方有比一般座椅高约一倍的背靠木座椅,县丞坐在上面有居高临下之感,令原、被告望而生畏。

公案后的六扇大门上挂朱红色大幅堂帐,上齐门枋,下及于地面,成人字形分挂两边。公案上置有签筒两个,黄色布包,五寸见方印盒一个,锡笔架一个,锡砚台一个,惊堂醒木一个,案侧有肃静、回避虎头牌两面。以上这些排场,在民间被统称为衙门的威武架子。

设直径约五尺的堂鼓一面,高高地安放在木架上。是供民众来不及写禀帖告状时,特击鸣堂鼓紧急告状喊冤所用的。击鼓喊冤,属惊扰官衙,如经审理稍有不实,击鼓喊冤者要挨一百大板,因此,无人敢轻易尝试。

放衙炮,衙门于每日正午十二时用铁质炮筒朝天轰鸣三声,响彻全衙,称为放衙炮。

大堂地面由青石板铺砌得平平展展。除大堂公案、堂帐、堂鼓等排场设施外,其余部分是空荡荡的,没有任何可以供人坐的板凳,除有功名在身,秀才以上生员可站立供答外,原告、被告和街正、证人都得跪下供答,由此可见清代衙门的大堂坝,老百姓只有跪的地方,没有坐的资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人民有初步的民权,革除下跪的陋习后,民众在打官司时才能站立供答。

旧时衙门的差役又叫“皂隶”“衙役”“差人”,老百姓则鄙称“差尻子”“差狗儿”,是所谓的“公事人”。衙门的差役有捕班、快班、壮班之分(或称快、马、步三班)。其具体分工为:捕班专管城乡偷抢奸杀赌娼案,持拘票、火牌拿人。拘票是地方官用朱笔当堂写的“立拿某人到案”的“堂谕”(又叫朱谕)。火牌形似泥工用来调泥的泥掌,上面画有虎头,下面画着火焰,中间是地方官朱笔划的“行字”,背面是白底黑字“立拿某人到堂听审”。所谓行字是一种符号,不仅写在火牌上,还写在解票、听审牌、灯笼上。

捕班捕人常用的武器是铁尺和链锤。铁尺比锏略短略窄略薄,长约一尺,宽约寸许,藏于袖中,使用时抖将出来,专打人犯的肩、肋、膝、踝,使其失去抵抗力。链锤缠于腰间,拿人犯时以快速手法一掣而去,隔三五尺距离,哐啷一声飞出套在人犯的颈项上,拖起便走。捉拿女犯不用器械,一扬手将其头髻拍散,反手一挽,挽起女犯的头发倒拖而走。

快班又叫“马快”,骑马持弓箭、挠钩、专拿杀人越货江洋大盗,挠钩又叫“留客住”,在四五尺长的木杆上安装钩镰,刅上有倒钩刺,在马上挥钩横扫,勾住人犯的腰、腿或臂,倒钩扎入人犯身体,故人犯万难挣脱,快班纵马急驰,人犯即被拖翻倒地,拖得遍体鳞伤,岂不束手就擒?

壮班是专门站堂提刑的。因他们要在县丞升堂审案时吼堂威,又叫吼班。

县丞升堂前,壮班分列于大堂左右,拖怪声长叫:“唬——嗬——”连吼三遍“堂威”后,门子打开中门,县丞从中门来到公堂,门子喊道,“下来了!开案了!”县丞就升座。壮班班头便走到公案前单腿跪下左手伸直触地唱声:“禀大老爷禄位高升!”县丞拿起审讯名册朱笔点名某人,班头马上站起高喊道:“带某某!”手执刑杖的壮班随即也跟着大声附和高叫道:“带某某!”随即将人犯押解到公堂跪下听审。

这些衙役经过严格的专门训练,办公差做事干净利落,捉拿、逮捕人犯时手脚特别麻利泼辣,说是手到擒来真的毫不夸张。

三汇分县衙门依例在衙门照壁右手边设有一座监狱(1949年后的英明街办公室和机面店所在地),关押待审和已判决的男、女人犯。曾听年长者摆龙门阵说,古时,监狱里面曾有专门守犯人的神兽叫狴犴,相传此神兽是尧舜时代皋陶所养,民间称其为猫猫监。此神兽刻在监舍(牢房)的门坊上,形似虎脸,咧开大嘴,人犯入监时,会有要被狴犴吞噬的感觉。民间还有监狱里面有狱神的传说,夜深人静时狱神巡风,如用钥匙轻轻敲响牢房的门,意味着人犯即将释放,如用手轻轻拍牢房的门三下,发出嘭嘭嘭三响,则是提示犯人要转移其他监狱,让犯人有个思想准备。

三汇分县衙门监狱衙役押解犯人出监到渔码头河边去挑水时(监狱生活用水),除了小心看护外,还会给犯人戴上铁脚链,铁手链等刑具。对押解到渠县衙门的犯人,则要戴上铁手链、木枷等刑具,以防犯人途中逃跑。由此,在三汇地方上,民间街坊邻居发生纠纷时,相互间咒骂对方道,“你个戴铁链子的犯人,戴板板枷的犯人”,则是常用的言子。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三汇分县虽说取消了衙门一说,县丞先改称分知事,后再改称县佐,但仍然承担管理渠北八乡镇一般政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撤销三汇分县至解放时,随着渠县行政区划的变化,分县衙门所在地先后改作渠县3区、1区区署办公地,改称区公所,1949年12月14日,范绍增率国民党川东挺进军在三汇镇起义,三汇和平解放,原三汇分县衙门被人民政府接管后交三汇市管会(三汇工商所)使用。至此,三汇分县衙门彻底成为历史,不复存在了。

□邓坤

新闻推荐

笔墨迎春送祝福 渠县一小开展迎新春赠送书画活动

同学们为学校保洁阿姨送上新春祝福。本报讯(达州日报社通讯员杨浪)寒假前夕,渠县第一小学组织师生开展“感恩情送祝福”迎...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