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生根达州三峡移民生活实录20年了,你在他乡还好吗? 记者回访达州三峡移民

达州晚报 2022-01-11 09:15 大字

■编者按:

□达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蒲建国 谭楚甲 孙伟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亘古长江,21世纪初崛起世界瞩目的水电标杆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不仅因工程浩大、投入巨大、建设难度大而举世闻名,还因涉及库区百万城镇、农村人口搬迁闻名于世,移民搬迁被称为“世界级难题”。当年举国动员,百万峡江儿女怀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舍小家,为国家”,举家迁往山东、上海、四川等全国各地。

2002年,达州市14个安置点接纳了重庆开县的723名移民。时光荏苒,三峡移民搬迁近20年了。20年,整整一代人!这些年他们在第二故乡过得还好吗?是否彻底融入了迁居地?

今起,《达州日报》《达州晚报》开设《落地生根——达州三峡移民生活实录》专栏,并派出采访团队回访这些“世纪移民”及其后代,记录他们在巴渠大地的“异乡”生活。

挥一挥手,作别亲亲故园的千重稻菽;叩一叩首,告慰黄土地下的祖先魂灵。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因为修建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重庆、湖北库区的百万峡江儿女,怀着支援国家建设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离别生养的故土,携家带口踏上了外迁之路。

弹指一挥,时间过去近20年了。当年迁往达州市通川区、达县、渠县、大竹、开江14个安置点的723名三峡移民,他们在第二故乡过得如何?1月7日,记者就近前往通川区凤北街道徐家坝社区进行回访。

融合:达州人待我们像家人

徐家坝社区原210国道旁,一栋四楼一底墙饰一新的楼房面山背河,这里就是该社区两个三峡移民安置点的A栋楼。

走进移民阳仁树位于5楼的家中,136平方米的套房户型方正、视野开阔、通风良好,城市家庭整洁美观的现代化生活气息,早已替代了过去农家烟熏火燎的痕迹。

2002年9月12日,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长长的车队驶向徐家坝社区,人们敲锣打鼓,夹道欢迎这些来自开县丰乐镇的14户48名三峡移民。“那天的场景我永远记得。我们胸戴大红花,在达州宾馆参加了欢迎仪式,吃了欢迎宴。”今年55岁、现任徐家坝社区二支部书记的阳仁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有些激动。

阳仁树的老家在开县城郊丰乐镇,长江支流清江河从家乡流过。三峡水库蓄水,江水倒灌,家里的农田处于淹没区域,不得不搬迁。一面是故土难离,一面是国家建设,“舍小家,为国家”,牺牲精神最终压倒了离愁别绪,带着一双儿女,阳仁树一家四口踏上了迁徙之路。

(下转03版)

新闻推荐

渠县烟草专卖局 为结对帮扶村安装路灯40盏

本报讯(达州日报社通讯员李俊全)自结对帮扶渠县李馥镇高硐村以来,渠县烟草专卖局举全局之力破解制约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