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 武庙 文昌庙 崇文 尚武 重教化(二)
二、儒学的传承与发展
独尊儒术得从孔子说起,因为孔子是儒学的首创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21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其祖先是宋国贵族。因宋国发生骚乱,其曾祖父避难于鲁国,从此定居下来。孔子的父亲孔纥,是鲁国的大夫①。孔子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但读书极其勤奋,刻苦钻研,成为一个博学多能的士人。三十岁左右,办了一所私学,以“有教无类”②的主张广招门徒,把知识传授给社会各阶层的人,四十七岁至五十四岁之间,先后出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大司寇等职。免官之后,带着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多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他认为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混乱,不及西周初年文王、周公时期那样好,却没认识到“世异则事异,世易则备变”,仍主张恢复西周初年的制度,致其政治主张无人采纳。晚年回到鲁国,潜心于整理和传授古籍的文化教育工作。孔子为人师表的重要标志是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主张身教与言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主张因材施教,重启发式,知识要学活,要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读书与思考相结合,言行一致,不懂就问。这些求学与教学理论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死后,儒有八派。八派之中以孟子、荀子两派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最大。
孟氏之儒的代表人物是孟轲(约公元前371-前289年),战国时山东邹人,曾受业于子思③门下,其学术渊源通过子思而上继孔子,且发展了孔子的学术思想,把孔子的“仁”同政治直接联系起来,提出“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的主张。他更提出性善论和“养浩然之气”的内省修养方法,对其后的许多思想家,特别对宋代程学派的思想影响最大,世间长期流传“孔孟之道”。
荀子名况,字卿,亦称孙卿子,战国晚期赵国人,其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89年至238年之间。荀子对儒家学说有继承,有批判,有发展。他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反对天命和古代鬼神迷信之说,强调人能胜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以孔丘为代表所创立的儒家学术为其统治思想,并兼用法术④、刑名⑤以加强统治,开此后两千余年来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儒学在学说上“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和自我修身养性。孔丘言“仁”,以“爱人为核心,包括恭、宽、信、敬、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后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后57年)为巩固其统治,大力提倡儒家的孔孟之道,他每到一个地方去巡视,一下车就打听当地有无熟读四书五经的人。要是有,他就亲自登门拜访,请这人出来做官。当时一些精习儒家学术的人,听说皇帝这样尊崇儒术,就从四面八方背着图书赶到京城里来。光武帝在京城修了一所太学,设五经博士,让那些熟读孔孟之书的人在里面讲学,京城里学术空气十分浓厚,致儒家学说为维护专制统治起了重大作用。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建文宣王庙崇祀,并制订祭祀礼仪。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把孔子再抬高一等:改谥为“至圣文宣王”。接着,哲学家、理学⑥创始人之一周敦颐(1017-1073年)及其弟子哲学家程颢(1032-1085年)、程颐(1033-1107年),充实与发展儒学孔孟之道。尤以周敦颐“四传弟子”、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理学一直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理论工具,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地位,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文庙、位列
大成殿十二圣哲之中的学者。毕生著述很多,其《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钦定儒学教科书和科举考试标准。他的学术思想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这种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被人们视为孔孟之道的重要传人,尊为“朱夫子”。明清年间,把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张载⑧也列入孔孟之徒的圣哲、夫子,在文庙大殿竖立牌位崇祀。
明嘉靖九年(1530年),根据司马迁所著《史记》“孔子世家赞”中那段大意这样的话:崇高的山岳让人景仰,宽广的大道让人遵循,我虽然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心里却向往着它。我读孔子的著作,想到他的为人。到鲁国去,参观孔子的庙堂、车服和祭祀的器物,还看见学生按时在孔子家庙演习礼仪,使我徘徊留恋,不忍离去。从天下的君王直到那些贤人,也够多了。他们在世时,荣耀显赫,一旦死去就终了完结。孔子是一位布衣之士,他的名声却流传了十多代,读书的人都尊奉他。从天子王侯起,中国讲说六艺⑨的人,都以孔子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孔夫子可算是达到最高境界的圣人了……于是朝廷勅令在孔庙立“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孔子又由圣而“神”了。清军入关之初,有个叫范文程(1596-1666年)的汉人学者向清顺治皇帝建议:录用明官,度除三饷加派,大办儒学,开科取士……顺治二年(1645年)给孔子定谥号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十四年,改称“至圣先师孔子”,在府、州、厅、县城都建“文庙”(圣庙),省城、京都那就更不用说了。
汉唐以来,历朝历代都崇祀孔子。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下诏各文庙附祀乡贤名宦,所以各文庙内附乡贤祠、名宦祠;另在大成殿之后设启圣祠,清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五代为王爵,各文庙内又设崇圣祠。其后又颁行更加繁琐的祭祀礼仪。
达县文庙在今通川城文华街42号至60号之间。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明洪武四年(1371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曾多次培修。旧为学宫地址。民国年间,祀孔之礼废,文庙成为一些机关法团办公处所,先后有四川防空协会达县支会,四州省社会训练促进会达县支会,四川抗敌后援会达县分会,达县民众教育馆,三青团幹事办公处以及驻军机关。
当今,渠县文庙是川东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文庙,下文再说。
附注:①大夫:古代统治阶级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为一般任官职者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存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明清全废。(隋唐以后大夫为高级官阶称号。清代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
②有教无类:孔子的教育主张。东汉马融注:“言人在所见教,无有种类”。意即不分贵贱、贤愚、地区等任何人都可以作为教育对象。西周学在官府,主要招收贵族子弟。孔子的学生大部分是平民,教育对象比以前扩大,客观上适应了文化下移的趋势。
③子思:(前483-前402年)战国初年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曾子,他把儒家的道德观“诚”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以“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后世,人们称孔子为“至圣”,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④法术:幻想以特定动作影响或控制客观对象的准宗教现象。“法”和“术”的合称。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认为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都不够完美,主张两者兼用,所以常在著作中连用“法术”二字。后人以“法术”指法家之学(申不害,约前385-前337年,亦称“申子”,战国时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之一)。
⑤刑名:亦作“形名”。原指形体(实体)和名称。先秦法家把“名”引申为法令、名分、言论等,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⑥理学:宋明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理”是永恒的,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另一派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观意识是派生世界万物的本原。
⑦经学:把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内容包括哲学、史学、语言文字学等。
⑧张载(1020-1077年):北宋哲学家:今陕西眉县人,理学创始人之一。他的学术思想是“尊孔贵德,享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明清年代,人们把他与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并称为“周程朱张”,列入文庙崇祀。有人又认为他的学术与理学并不相同。张载反对以“理为万物的本原,空虚即气,认为“气”充塞宇宙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承认物质先于精神而存在,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的著作后人编辑成《张子全集》。
⑨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新闻推荐
4月9日,“大巴山·大三峡”文化旅游发展联盟——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文化旅游展演推介活动在重庆解放碑步行街举行。...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