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房产纠纷牵出的清同治禁碑

达州日报 2021-01-29 09:25 大字

在渠县档案馆保存有一份清朝同治十年时,渠县新市镇五通村五通庙立的一块禁碑原文,其来历却是因为庙产纠纷,实在让人唏嘘。

渠县新市镇地处渠县南部,与广安市广安区的消河、花桥镇,南充蓬安县的大友、福德镇,营山的西桥镇接壤。这儿相对偏僻,五通庙更是连界之地,清朝时常有“匪类由此窜入,保内不法之辈窝藏”,于是清朝政府在庙前立下禁碑,严禁保民乱为。后来庙产被当地五族人共议施献于渠县天主堂作为办学之所,后改通功所。30多年后的民国初年,时任校长蒋某欲强占校产。渠县天主堂司锋周向县堂具呈缘由,并附抄通功所施约两张,照抄禁碑原文一纸。

司锋周复函中,先对五通庙的位置及房屋基本情况、属性做了陈述:“查五通庙,地处山隈,名称已久,石庙矮小,向无住持,其基地全为李姓所有。后经该地土著李、蒋、章、罗、刘五姓集资扩修为瓦屋,计正屋三间,东西横屋各一间。庙侧有坡地数台,给庙夫自种。”接着说明该庙被赠送给天主堂的原因及依据:“嗣因该庙,时有匪徒出入。正伸弥御无方,挐解无欵,不获,已于前清光绪年间由该各姓族长李天寅、蒋正廷、章岑山、罗希之、刘朝善等,先后施献于天主庙,为办学之地,后更名为通功所。立有施约可凭。”接着说明原庙里的木石佛像,移设到新建的文华庙。此后三十多年,没有任何纠纷。

再说这次事端皆因蒋姓校长挑起,因他的田地与通功所毗连,他的家距文华庙有数里之遥,监管耕作、收运肥料等有诸多不便。还说他“蓄念已非一日”,这次是借办保校在那里适中为名,“强欲占据我校,遂其私图”,最后指出:“通功所偏处一偶,非适中地点,诸人共知,其碑石亦无字迹可寻,惟禁碑尚存,抄录附阅。”

两张通功所施约早已不存,而禁碑原文却是说盗匪猖狂,严禁保户乱为,以此说明此处不宜做保校。

禁碑称“钦加同知衔、特授四川绥定府渠县正堂加六级,覃加一级,随带加一级,纪录十二次,张为,示禁事。”然后说明禁事原因,“据南路保长隆正业,兴太平团内众等呈称:情因银骆砦坎下五通庙,并龙凤硚地方,与营邑蓬州连界,最易藏奸……匪类由此竄入。而保内不法之辈,又復窝站分配,日则估讨,夜即行窃”,白天估到要,晚上就偷窃,一抓捕,就越境而外匿,很难查获。经过大家商议,仍由团练防范,同时刊碑永行,协恳示禁。要求“该处居户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尔等务须勉为良民,各安正业,毋得狗偷鼠窃,扰害地方,亦不得窝留匪类,肆窃分肥,倘敢不遵,一经有犯,定行挐案,照例惩办,决不姑宽”……落款为“同治十年四月下浣告示刊立五通晓谕勿损”。

而今,古庙已不存,禁碑更不在,但此地已不再偏僻,银昆高速福德互通离新市镇只有两千米,而且边境联防联控延续到现在。每年,此片区四县相邻的5个乡镇都要开展联防联控演练等活动,边界一派祥和。

□戴连渠

新闻推荐

暖心!老师草编“脚码子”成学生“防滑链”

进入三九,天寒地冻。在渠县琅琊镇高云村小学有这样一位教师,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在孩子们的鞋上,系上自己用稻草做的“脚...

渠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