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三善中学
三汇中学的前身,是私立三善初级中学,简称三善中学(下同),成立于民国三十一年秋(1942年秋),(见《渠县志》:教育,第一篇教育结构658页),它的创建,结束了三汇镇没有初级中学的历史。说到三善中学的创建和校名的选用,还有一段历史话题值得说说。
民国时期,三汇镇既无公路,更莫说铁路,在陆上交通运输极不发达的那个年代,水上运输优势极其明显。三汇镇因地处州河、巴河汇合处,从明初建场开埠以来,就是巴河上游通江、南江、巴中、江口(平昌)、陕西省汉中,州河上游万源、宣汉、达县、陕西省镇巴、紫阳等地生活物资集散和中转的水上交通枢纽,商业繁忙的商埠重镇,号称四川省当时的四大名镇之一,早己是闻名遐迩于全川。
民国三十一年前,三汇镇还没有初级中学,使不少人想进一步深造来报效国家、服务于社会的愿望成了泡影。能够走出三汇镇到外地上中学读书的,只有少数家境殷实的富家子弟,但仍免不了跋山涉水的艰难求学之路。而绝大数家境一般或贫困家庭的子弟,不论你天赋多高,学业如何优秀,也只能是仰天长叹,无能为力。
由于三汇镇以及周边乡场民众急切盼望在镇上开办初级中学,经游恕堂、周泽民、罗义廷等三汇政、商、学各界人士倡导、集议和热心奔走下,1942年5月15日,四川省第十区大竹督察专员霍六丁来到三汇镇视察(渠县时属大竹督察专署管辖),在召集地方官员、士绅开会时称,三汇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确有设立中学之必要,可考虑先行成立筹备会,积极进行筹备,期于下期开学。当霍六丁问到建校所需经费时,有人汇报称,经反复测算预计约需银元十万元。对此霍六丁表示,目前正值国难期间(1942年时逢抗日战争最困难的相持阶段),政府确实无力支付办学经费,三汇镇可考虑办成私立中学。对霍六丁的建议,参会人员圴表示理解和赞同,当即有人建议将现在的镇公所(关爷阁解放后的区公所),暂时移作中学校址,当临时校舍以保障秋季开学之需。又有人提出可釆取募捐之法,在保障秋季开学的同时,积极募集建校经费,尽快选址建设新校,而后学校常年经费由三汇镇上的8个同业公会负担(同业公会相当于现在的行业协会)。听完这些汇报和建议后,霍六丁当即表示同意成立私立中学。
次日,由时任三汇镇慈善会主席的游恕堂出面,邀请地方官员,召集三汇镇商会,各同业公会主席、社会名流、开明士绅等举行成立私立中学筹备会议。在商定校名时,有人认为,清末及民国初年,三汇镇有过的最高学堂叫汇江书院(原文昌宫隔壁即解放后三汇镇完小初小教学区),而今筹备的私立初级中学学校,又是三汇地区的最高学府,所以还是应该以汇江为校名。经过讨论,筹备会便被命名为私立汇江初级中学筹备会,并一致公推游恕堂为筹备会主任委员,时任三汇镇镇长熊子衡、商会会长李尊之、区队副周泽民、许仲欧4人为常务委员,8个同业公会主席为委员,负责选择校址,物色教职员工,募集建校经费等事宜。
会后筹备会积极宣传、游说、动员、募捐工作。首先游恕堂代表三汇镇慈善会带头捐出田产600挑(相当于100亩)作校产,而后同善社、福善堂以及一些开明士绅也捐出了一些田产和善款。加之当时的社会风俗,修桥、补路、办学堂被认为是行善事、做好事,所以三汇镇工商各界人士、各同业公会从业人员、三汇镇上的居民都踊跃捐募钱款,以焉芷宇为首的三汇铁业公会捐款最多,仅兴顺昌锅厂老板马青若一人便捐银元1000元作办学经费。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到1个月,筹备会便募集到银元10多万元,十分顺利地募足建校经费。
同年6月20日筹委会再次召开会议,就校名、校址、成立学校董事会、招聘教职员工等事宜,进行认真研讨,具体分工,落实到人,并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
首先确定了校名,在诸多侯选校名中,经过多方评议,反复权衡,认真倾听前清秀才段文炎老先生有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此其一善也。为善以为宝,此其二善也。荀子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此其三善也”的建议和阐述,最终釆纳校名为“三善”。而且该校名又与当时镇上的慈善会、同善社、福善堂等3个慈善会、社、堂名义和宗旨相符,所以校名被正式定为“私立三善初级中学校”。
遵照当时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依照其规定成立学校董事会。并定名为“私立三善初级中学校董事会”,一致公推社会号召力强、办事公道的游恕堂为董事长,另推选三汇镇和渠北地方各乡社会各界名流、士绅14人为学校董事会董事。
确定了校址,经校董事会提议,筹备会成员反复协商,最终确定校址选定在三汇镇巴河对岸,北坝原蚕商局旧址(今三汇中学校址),在学校未建成竣工前,先暂借三汇区石佛乡段家祠堂作临时校址(即解放后的原石佛乡政府和石佛乡中心校所在地),以达到霍专员要求的下学期开学行课的预期目的。
学校聘请从教多年,曾任江口县(今平昌县)私立金山初级中学校长、三汇镇人冉玉双为首任私立三善初级中学校长。聘请文泉为教务主任,谢公布为训育主任,李钟白为事务主任,还聘请了一些当时流亡入川的外省籍教师,如湖南湘潭人韩渥等人,以及本省本县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如毕业于四川大学的三汇农乐乡张清林、三汇镇上的冉秉双等到校任教(冉玉双与冉秉双系亲兄弟,其父冉之简是前清举人)。
在筹备会和校董事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三汇人民的期盼中,三善私立中学于民国三十一年秋(1942年秋),在石佛乡段家祠堂正式招生,第一学期只办一个班,择优招收三汇镇和渠北各乡学生64人。
民国三十四年二月(1945年2月)三善中学北坝校舍,在原蚕商局遗留的一幢旧楼房基础上,经过维修、扩建后顺利完工。3月,三善中学由石佛乡段家祠堂迁入北坝新校址。
三善中学从创建至新中国成立,历时8年,其4任校长分别是冉玉双、文泉、李清昌、张清林,教职员工由不足10人发展到20余人,共办学12期,由1个班发展到6个班,在校学生由最初的64人扩大到200多人。三善中学先后招聘教师20余人,招收学生1000余人,其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刘学網(三汇北坝人)曾在三善中学任教,并利用其教师身份开展地下工作,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进步书刊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寻求真理和追求进步。
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1948年8月刘学網、王凤锡、徐嗣庸、代兴恕4人在三汇汇东乡武装暴动,带领10多人到渠县龙潭乡参加震惊四川的渠县卷硐、龙潭起义。进一步打击了摇摇欲坠的国民党政权,起义遭到国民党政府所派的重庆内二警彭斌部的残酷镇压。起义失败后,国民党罗广文兵团派部队到渠县清乡,继续搜查抓捕起义相关人员,刘学網等4人被迫离开渠县。
上世纪八十年代未,刘学網回达州与胞妹刘学绲等五兄妹,到三汇北坝给母亲扫墓,刘学绲(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渠县人民政府县长王希发之妻)让笔者陪同前往,方便照顾其年迈的哥哥、姐姐。到三汇镇已是中午时分,依照旧规矩下午不便扫墓,一行人便入住旅馆,吃过午饭稍事休息后,刘学網就让笔者父亲帮忙联系王兆凡(原临江煤矿矿长,与刘学網同为中共地下党员),叫笔者陪他去三善中学。笔者正心想三汇哪有三善中学时,刘学绲忙解释道,三善中学就是现在的三汇中学。
一路故地重游,刘学網兴致很高,向笔者介绍了三善中学的来历,以及当年龙潭起义的一些情况,给笔者上了一堂三善中学和有关中共渠县地下党在三汇的历史课。
1948年底,地下党员秦遂隆受党组织指派,从重庆回到家乡三汇镇,任教于三汇镇小学,雷雨田、熊扬(解放后七十年代曾任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受党组织委派,来三汇镇恢复重建地下党支部,由余源文、秦遂隆、李树芬组成。秦遂隆以打蓝球等体育活动为名在三善中学发展了王永章、侯春成老师为地下党外围群众组织成员,为迎接解放做好准备。
三善中学的创建和开办,在培养三汇镇及渠北各乡场人才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三善中学在渠县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感谢刘学網胞妹刘学绲、秦遂隆二位老前辈所提供的珍贵历史资料。)
□邓坤
新闻推荐
她是一位80后美女,是一位曾留学海外十余年的硕士,曾在新西兰创办过两家收入颇丰的商贸公司……很难想象,她竟会放弃国外的高...
渠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