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村”脱贫记
从干部求上门到村民主动找上门
渠县李馥镇凤凰村村民正在收花椒。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郝飞 摄(资料图片)
一线故事
汽车行驶在渠县静边镇膏泥村的柑橘基地,成片的柑橘树旁,写有“半岛共享果园”字样的牌子引人注目。“这个柑橘园让业主和村民双赢,所以取名‘半岛共享果园’。”膏泥村村支书吴勇进一步解释,之所以双赢是因为先引进业主种植了1000亩柑橘,然后再将其“返包”给村民管理。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城霖 徐莉莎
干部找上门 鼓励流转土地种柑橘
膏泥村位于渠县北部,距县城35公里。因东、西、北三面被流江河环绕,形似半岛,该村也被称为“半岛村”。吴勇回忆,因生活、生产条件落后,以前村民出门赶场要撑船过河,村里还有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严重。
如何发展产业、改变落后面貌?“单家独户种植难成气候,必须引进业主,成片大规模种植农作物。”吴勇说。
为此,他们四处寻找业主,“来了很多业主,但看到村上的条件后,都纷纷摇头走了。”最终,膏泥村辗转找到眉山市仁寿县的一位柑橘种植业主。“我们把他请来看了两次,对方见我们诚心十足,才初步答应合作。”
有了业主,膏泥村又遇到了土地流转问题。为支持业主发展产业,膏泥村开坝坝会宣讲流转土地发展产业的好处。但依然有部分村民不愿意。吴勇只好带着村组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有时是在田间,甚至晚上也要到农户家里去讲。”
最终,当地农田按450元/亩、山坡按350元/亩流转。村委与业主还商定,流转费每五年涨一次。
开荒、深翻、排沟、打窝……第二年春天,业主成立橘源公司,并前后两批共计种植了1000余亩柑橘树,包括春见、青见、爱媛38、大雅、沃柑五个品种。
村民找上门“返包”让业主村民双赢
如何既让果园效益最大,又让村民增收?膏泥村两委与业主商议,决定试行“返包”模式。简单说,就是业主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种柑橘,再把柑橘返给村民管护。橘源公司专门安排技术员常驻村里,手把手指导村民,并按标准支付管理费,例如:大苗的管护标准为每亩每年600元。
“除草、施肥、修枝的技术,剪子、化肥、农药这些东西都是业主提供。”村民刘琼贵和妻子承包了21亩柑橘,“不用操心,到了哪个时间该做啥子,技术员会来喊我们,连农药都是技术员帮我们兑好了的。”刘琼贵算了笔账,如果种水稻3亩,他一年收入3000多元。但是管护柑橘,他一年能赚1.2万元。“务工费按季度结算,从来不拖欠。”
“返包”模式还有绩效考核机制。据介绍,当地根据柑橘的果径、外观等进行评价,对优质果给予每公斤0.4元到0.8元的奖励。村民吴云德爱钻研种植养殖技术,他承包的10亩柑橘树管护得好,去年提前一年投产,卖了6万多元。除了管护费,业主还额外奖励他2万元左右。
目前,膏泥村60余户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每户承包2亩到20亩柑橘不等,共计增收44万元。
实实在在的收益摆在面前,之前反对的声音都消失了,还有村民主动找到村委,要求流转土地。今年秋收后,膏泥村一、二组又流转250亩土地。“丈量面积的时候,我们村干部都不用去,组长带着村民就完成了。”吴勇说。
新闻推荐
□龙涛宋天淑广安区记者站周娟廖小兵总体要求深入实施城镇提质和乡村振兴战略,在特色集镇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基础上,做好...
渠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渠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