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达县地区戏剧四大名丑京剧程宏龙 生为京剧人 死为京剧魂

达州晚报 2020-10-28 15:10 大字

83岁程宏龙在原梨园坛旧址

上世纪达县地区坊间盛传戏剧四大名丑:京剧程宏龙,川剧文先贵,杂技李开根,文工团黄玉忠。他们的演艺颇有建树,为达县地区街头巷尾津津乐道。

程宏龙:达县地区京剧团丑角、武生演员兼导演。饰演丑角全行当:文丑、武丑、女性丑婆子。

丑角是中国戏剧一种程序化角色行当,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角色。京丑角,俗称小花脸。京剧中有“无丑不成戏”的说法,说明丑角在京剧角色中至关重要。传说当年唐玄宗李隆基喜好演戏,为逗杨贵妃开心,亲自扮演丑角,一代皇帝扮演丑角未免有损国威,于是就在鼻子上挂一块白玉,因此演绎成丑角脸上抹上白粉,后来,饰演丑角的唐玄宗被尊为中国戏剧界的祖师爷。过去戏班,丑角是老大,装道具的箱子,只有丑角才能坐。赶庙会唱戏前,戏班子要磕头跪拜,唯有丑角演员,不管年龄大小,资历深浅,都可以不磕头。

丑角一般不重唱,以念白和做工为主。丑角分,文丑:以做工为主,花花公子、狱卒、酒保、更夫、老兵等;武丑:以武打为主,机警风趣、武艺高超的人物,像绿林好汉、侠盗小偷等;彩旦:俗称丑婆子,女性的丑角,如媒婆、仆妇等类人物。

程宏龙小时候生活于万县(万州)。父亲农村人,私塾六年,15岁去万县城学徒石印,即石板印刷。出师后在万县水码头附近开设石印铺面,生意兴隆,结婚生养子女6人。程宏龙1937年出生,百日之期请来京剧戏班搭台演唱,并举办“抓周”会:各种物品入盘摆放于婴童面前,任其抓取,有笔、墨、纸、砚、算盘、钱币、书籍等。一位戏班演员见状,随手将京剧胡须道具“二挑髯”放入“抓周”盘内。“二挑髯”两撇短须向上挑起,形如倒八字,多用于武丑扮演。百日婴童伸出粉嫩双手抓取“二挑髯”。后来程宏龙长大,成为川东京剧名丑,岂非天意!

程三岁时,父亲不幸去世,石印的生意业务及六个子女生活重担落在没有文化的母亲身上。石印生意日渐式微,母亲变卖财产艰难度日,有时,乘船去湖北做棉花棉絮生意,一去就是10多天。

万州,川江下游,历史悠久,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而得名,因其便利的水路交通,又距离重庆较近,一度出现繁荣局面。长江岸滩不少过路戏班搭台演出,京剧锣鼓响彻长江两岸。少儿时期程宏龙每当有戏班演出,必拥挤在人群前面观看,耳濡目染,伊呀学唱。

抗日战争期间,上海著名京剧前辈海派创始人潘月樵之子潘鼎新(潘小樵)辗转上海、无锡、南京、芜湖、汉口、宜昌、重庆之间搭班唱戏,1948年来到万县,与来自京、沪、宁等地的京剧演员组成“荣联剧社”演出。招收会哼唱京剧不到11岁的程宏龙入社学戏,经几个月的培训考察,安排程宏龙拜张武奎老师学艺武生、武丑,拜刘鸿楼老师学艺文武老生。

1950年,潘鼎新和原“荣联剧社”的演员们组成“新声京剧社”。1951年“新声京剧社”正式被政府接管,改为“万县京剧团”,潘鼎新被任命为团长,时年14岁的程宏龙成为京剧团正式编制学员。

从“荣联剧社”到万县京剧团,程宏龙学艺非常艰苦,天刚麻麻亮时,师父便吆喝着起床喊嗓,练功,弯腰压腿,翻滚跌扑、舞枪弄刀。学生演练有不符合要求时,师父会动之以“竹篾”抽打。不管哪个行当都要学习武把子和毯子功这些基本课程。下午教师分门别类按不同行当说戏。那时,所有的戏都是靠师傅口传心授,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学。

程宏龙1948年入“荣联剧社”,聪明伶俐,讨人喜欢。一个月后,10多个学员中挑选4个跑龙套,不到12岁的程宏龙入选,白天学戏,晚上演戏时上台跑龙套。龙套演员由四个人组成一个单位(称为堂),一般舞台上多用一堂或两堂,扮演剧中的侍从或兵卒,负责助威呐喊烘托声势。跑龙套者必须熟悉自己在舞台上的站位,以及各种常用的固定队形变化。开初,程宏龙站队末,半年后站队首,成为跑龙套领头人。小程宏龙虽在跑龙套,在台上却用心观察演员表演技巧,演出程序及内容,为以后当戏剧导演铺垫下良好基础。

小程喜欢戏剧画脸,常对着镜子勾画自己脸谱,有黑脸、红脸、花脸、青脸、蓝脸等,这些脸谱的颜色都有一定象征意义。几年下来,小程已记熟各种形式的脸谱,15岁的程宏龙开始帮忙为演员脸谱化妆。今天,程宏龙仍担负着票友脸谱化妆教习业务。2018年程宏龙送我一副自己画制的8个京剧脸谱图,栩栩如生,具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达城京剧最早演出于1928年,地方军阀范绍增为下野来达城的吴佩孚(北洋直系军阀首领)庆祝56岁寿辰,接来重庆京剧菊仙班在县城芝兰堂演寿戏三天。1936年冬,京剧福顺班因抗日战争从湖北荆州沿宜昌经万县、梁平来达定居演出,称“复兴京剧社”。1937年初,京剧陶利班由湖北沙市来达演出,未久,班主患病去世解散,部分演员即加人福顺班。1938年,王玉堂一家及王少泉等10余名京剧演员先后由武汉等地来达城加入福顺班,组建“难民京改社”,以达县为中心,流动演出于宣汉、渠县等地。王玉堂擅长猴戏,世称“半个猴王”。

新中国成立后,“难民京改社”1950年改名为达县京剧改进社。1951年6月,达县京剧改进社奉调南充成立川北行署文工团二队(京剧队)。1952年4月,原福顺班演员金佩文等数名艺人与达城业余京剧社票友共计28人,世称28宿,再次组建“达县京剧改进社”,以“金钱高”最为知名:金佩文、钱寿山、高云奎。

1953年夏,鉴于京改社长期无固定演出场所和居住地点,困难多多,欲予解散。社员闻之,发愤图存,沿河市、三汇演出至渠城。10月,渠县人民政府致函达县人民政府协商,将达县京改社转为渠县职业演出团体,更名为“渠县京剧团”。

渠县京剧团成立初期,人才匮乏,特别缺少武戏演员。那时,达县专区11个县京剧、川剧演出以文戏为主,武戏演出一派荒芜。经万县知名票友辛三元牵线,调以武戏见长的17岁万县京剧团演员程宏龙参加渠县京剧团获准。

程宏龙到渠县京剧团后,排练表演武打戏:《三岔口》饰演店主刘利华,《时迁偷鸡》饰演时迁,《闹天宫》扮演孙悟空。程武功精湛,动作轻灵敏捷,念白爽脆响亮,节奏鲜明,语气幽默。他还有很多惊绝的特技,如《时迁偷鸡》饰演时迁:端着木盘,拾起火纸,代表鸡块,就着烛火,燃烧成焰,趁势食之,咀嚼间口喷火焰而不致燎泡,俗称“吃火”。以纸代鸡、变形示意食鸡表演,堪称一绝,烟火吞吐之间,观众无不为之惊叹!

程宏龙声名鹊起,达县专区川剧团、巴中县川剧团、渠县川剧团闻讯,派人到渠县京剧团,请程宏龙教授戏剧武打功。武打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如跌跤、挣扎、晕厥等。凡用古代兵器刀抢剑戟等(习称“把子”)对打或独舞的, 称“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滚跌扑的﹐ 称“毯子功”,还有成套连续性的武功技术,如“起霸”“走边”“趟马”等。程宏龙不保守,有求必应,还去巴中教授了川剧团几个月。可以说,程宏龙是达县地区戏剧武打戏的拓荒者。

1955年,18岁的程宏龙导演自编历史剧,郑成功故事《还我台湾》获好评,自此,程宏龙走上京剧导演的道路。京剧团的传统剧、现代剧大多由程宏龙编排导演。1959年,程宏龙导演自编现代戏《醒悟》,达县专区获奖。历届达县地区举办戏曲展演和比赛,程宏龙导演的剧目均有奖项。1986年、1987年、1991年在成都举办的北京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上,程宏龙导演的《武松打店》获多个奖项。

1959年10月,渠县京剧团奉调达县,改建为“达县专区京剧团”。那时,看京剧成了达县人最流行一个活动,程宏龙编排导演的戏剧迎合观众的需求:演时节戏,端午演《白蛇》《屈原》等;七夕演《牛郎织女》《天河配》等;中秋演《猴王游月宫》等;演连台戏《狸猫换太子》《封神榜》《杨家将》等;演武打戏、神话戏《西游记》《芭蕉扇》《闹龙宫》等。许多市民凌晨三四点就来到剧场外排队买票,京剧当时已完全融入了达县人的生活。

1959年11月,达县专区京剧训练班成立,1960年2月,达县专区文化艺术学校成立,程宏龙兼任京剧训练班及艺术学校老师。1961年3月,艺术学校停办。

那时,京剧演员大部分时间轮流巡回演出农村或其他市县。1954年到1966年,一年至少有5至6个月下乡演出。每一次演出都十分辛苦,甚而一天上演三场,有时不卸装就这场赶那场。他们将达县、渠县所有区乡都走完,毫无怨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达城京剧开始不景气,1986年,程宏龙牵头组织京剧票友成立业余京剧社,社员200余人,动员川剧玩友赵坤儒任社长。2005年,退休后的程宏龙再度牵头30多位京剧演员、票友成立京剧梨园坛茶社,建演出台,每周二、四、六晚演出。票友天天上午在梨园坛茶社吊嗓演练,甚为热闹,成为滨河游园一道靓丽风景线。梨园坛茶社不时邀请重庆、成都、武汉、万县、安康、利川等周边城市京剧票友莅临梨园坛交流演出。

2015年,程宏龙定居成都,受邀参加成都京剧票友活动。身在成都,心系达州,每年都要回达州走走,看看,邀约京剧爱好者座谈,演唱。

程宏龙割舍不了京剧,“弘扬国粹,振兴京剧”成为口头惮。程宏龙今年已83岁高龄,他留下遗嘱:逝世后,将骨灰洒向万州荣联剧社、渠县京剧团、达县地区京剧团、达州滨河游园梨园坛:生为京剧人,死为京剧魂!

新闻推荐

在平凡岗位散发光和热 记达州市第五届劳动模范宫淑芬

今年34岁的宫淑芬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人。2008年,她嫁到达州市渠县;2009年5月,进入四川贝森自动化有限公司从事二次装配操...

渠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渠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